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22013年包头真题(wd文档)-内蒙古中学生考试服务平台
导 语欢迎关注“内蒙古中学生考试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您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每天下午18:30分不见不散。

包头市2012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语文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给下面加点汉字注音。(3分)
畏缩()不前遒劲()戛()然而止
, , ,
2.请选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获益非浅销蚀迫不及待
决别再劫难逃葱茏
答: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每节课都能让不苟言笑的学生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因此他的课特别受欢迎。
B.赵女士在几家大医院都没有治愈的感冒,被这个小诊所的大夫治好了,这真可谓妙手回春啊!
C.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当江南遍地桃李笑春风的时候,塞北依然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景色。
D.包头是一个倚山濒水的城市,向北是峰峦鳞次栉比的阴山,向南是波涛汹涌、曲折回环的黄河。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对学生的表扬,既要适当,又要适度;过分的溢美之辞往往会使学生飘飘然迷失自我,反而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B.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C.通过两次文明城市的评选,使包头市广大市民争做文明市民、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弘扬。
D.观察自然,常常能感悟出一些平凡而伟大的真理:人生如庄稼,只有春天辛勤耕耘,才能在秋天赢得硕果累累的收获。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湖心亭看雪》——散文——张岱——明末清初人
B.《夜》——诗歌——叶赛宁——前苏联诗人
C.《社戏》——小说——鲁迅——现代作家
D.《变脸》——戏剧——魏明伦——当代作家
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上联:志凌云霄好肌汇,牛刀小试盼今日;
下联:。
(2)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7.默写。(8分)
(1)五花连钱旋作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4)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5),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也》)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8)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0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2)公使吏禁之
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
(2)逾月,而国莫之服。
译文:
10.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2分)
答:
11.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答:
(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6题。(14分)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 作者 尹定瀚)
12.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答:
13.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答:
14.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答:
15.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答:
16.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答: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选自2012年5月7日《科技日报》 作者 杨朝晖 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答:
18.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破碎垃圾→→生成灰渣→→水泥熟料
19.“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20.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答: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集美双龙潭,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姜是小的“辣”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老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垂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老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轻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
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姜,当辣则辣,何待他时!
(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 作者 罗生)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2分)
答:
23.文章论述“姜是小的‘辣’”,第二段为何要从“老姜”谈起?(2分)
答:
24.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试加以分析。(2分)
答:
2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观点的?(3分)
答:
26.两条谚语中的“辣”指的是应对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请分析“老姜”的辣和“小姜”的辣各由何而产生,并说明你更赞同哪种说法?(3分)
答:
三、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责任,就是一个人必须去做你不一定愿意去做的事情。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必须正视属于自己的责任,没有责任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
孝是对父母的责任,忠是对国家的责任,苦学知识是对青春的责任,恪尽职守是对工作的责任,不虚度年华是对人生的责任。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无不雄辩地证明了:正是责任,使生命变得充实,人生变得辉煌。
要求:(一)任选下面一个半命题题目,补全后作文。
(1)责任
(2)责任
(3)责任
(二)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三)文中不要出现学校名称和真实姓名。
2012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
1.答案 suō jìnɡ jiá
解析 “缩”的声母为s,注意和sh区分;“劲”作形容词的时候,韵母是inɡ,注意和in区分;“戛”的读音注意和“嘎”的读音“ɡā”“ɡᔓɡǎ”区分。
2.答案 非—匪 决—诀 再—在
解析 “获益非浅”误把“匪”写成了形近字“非”;“决别”误把“诀”写成了同音形近字“决”;“再劫难逃”误把“在”推断成“又一次”之意,因而误写成了同音形异字“再”。
3.C A项中“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这与“笑出声来”相矛盾。B项中“妙手回春”的意思是“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这和本句意思不符。D项中“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顺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这里用来形容山,很明显不合适。
4.D A项中关联词语“反而”用在这里不合适,应该去掉。B项中“传授”的只能是“知识”,与“能力”搭配不当,所以去掉“和能力”。C项中没有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5.B B项中叶赛宁是俄罗斯诗人。
6.答案 (1)(示例)心系华夏,宏图大展待他年
(2)(示例)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解析 初中生写对联,注意词性对应,意境相合即可。比如(1)“志凌云霄”为动宾短语,意境开阔,有气势,那么下联对“心系中华”,在词性和意境上都和上联相吻合;上联“牛刀小试”“盼今日”分别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并表现出一种自信,下联“宏图大展”“待他年”词性和上联对应,也表现出了一种极度的自信。(2)的分析如(1)。
7.答案 (1)幕中草檄砚水凝 (2)问渠那得清如许 (3)千里共婵娟 (4)各领风骚数百年 (5)选贤与能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濯清涟而不妖 (8)以咨诹善道
解析 本题(1)—(8)小题都是考查古诗文的直接默写,难度较小,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字、别字,不要添字、漏字即可。
8.答案 (1)好:喜欢 (2)之: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解析 本篇文章为课外文言文,对于本文内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应该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注意平时课内的积累。例如:“好”这个词语在《五柳先生传》中出现过,“好读书”,就是“喜欢”的意思。
9.答案 (1)君王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1分)(2)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2分)
解析 (1)注意关键词“何以”为宾语前置,应为“以何”,译为“为什么”;“内”译为名词,“宫中的人”;“服”译为动词,“女扮男装”。(2)“逾”译为“超过”,“莫”译为“没有人”,“之服”为宾语前置,应为“服之”,“服”译为动词“穿”,“之”为代词,代“这种服装”。
评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重要词语容易出现偏差,难度较大。
10.答案 比喻。挂羊头卖狗肉。
解析 “犹”的意思是“好像”,依据此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比喻。今天的熟语根据画线句子“挂着牛头卖马肉”可想到熟语“挂羊头卖狗肉”。
11.答案 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解析 灵公喜欢宫中的人女扮男装,所以宫外的人就这么做,且屡禁不止;灵公禁止宫中的人女扮男装,宫外的人就不禁而止,由此可推知答案的相关内容。
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12.答案 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解析 阅读文章,我们不难从中找到本题的相关信息。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中,父亲去世一个月后,奶奶给“我”讲了同样的故事,从奶奶的自言自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表现得平静的原因——不想让父亲走得有牵挂,同时感觉到奶奶对父亲的爱。
13.答案 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父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解析 从文中找到有关奶奶的描写,概括出表现其对父亲的爱的语句即可。
14.答案 用了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解析 认真阅读故事,儿子落水母亲奋不顾身去救,母亲落水儿子用扁担去救澳洲牧牛犬,很明显形成对比,所以表现手法不难答出。有何用意?对比的作用是突出、强调,自然联系到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15.答案 现实中和故事中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儿子,但表现不同,现实中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更理性,更深沉;现实中的儿子对母亲的爱远远超过了故事中的儿子,在自己无力尽孝的情况下,让孙子承担起为奶奶尽孝的责任。
解析 比较现实中的和故事中的母子之爱有何异同,抓住关键词“爱”。相同点与不同点都应围绕“爱”来谈。认真阅读比较,这个问题较为容易答出。
16.答案 可供引用的谚语诗句: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星际炼金师。天地宽大,父母恩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具体答案略。(谚语诗句见八下《综合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抓住题干中的要求:1.赞美母爱;2.诗词谚语。这样来答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评析 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题干中的要求,二是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作答。
17.答案 数字说明(或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传统垃圾处理技术不堪重负;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往往是“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两种:一是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二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题取前一种。
18.答案 高温处理(或焚烧垃圾) 磨碎再烧
解析 水泥的制作过程主要在第④段,根据题干的要求,从第④段提取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19.答案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解析 此题较为简单,阅读文章就能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20.答案 逻辑顺序;先概括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猪元帅,再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
解析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自然能得出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然后再结合③—⑤段进行说明就可以。
评析 说明顺序的判断——“不是时间、不是空间,那么一定是逻辑”。一般情况下事理说明文易采用逻辑顺序。例如:从一般到特殊,从原因到结果,从局部到整体等顺序。
21.A 用传统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才会产生二次污染。
22.答案 姜是小的辣;年轻人也可有所作为。
解析 寻找中心论点,位置在开头、中间、结尾或标题。本文的论点是标题。通读全文,“姜小”应该指年轻人,“辣”应指有所作为。
23.答案 首先肯定老姜的辣,为下文论证“姜是小的辣”作铺垫;使文章立论不偏激,公允客观。
解析 此题应围绕谈老姜是为论证小姜作铺垫来答。
24.答案 承上启下(或过渡);指出若只信“姜是老的辣”就会扼杀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出下文的论述。
解析 议论文中某一段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即开头一般为引出中心论点,激发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结尾一般为发出号召,再次强调论点。本题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答出术语和此段上下的具体内容即可。
25.答案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
解析 从全文来看,文章的前部分是在肯定“老姜”辣的问题,从“我不相信”之后的段落开始论述“姜是小的辣”这一观点,所以依据此,找到后面几个段落的中心句即可。
26.答案 “老姜”的“辣”产生于人生阅历和岁月磨炼;“小姜”的“辣”产生于年轻人一往无前的锐气。我更赞同“姜是老的辣”,因为经验和能力来源于岁月的磨炼。(或更赞同“姜是小的辣”,因为一往无前的锐气,常常可以使年轻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解析 阅读文章的第2段,开头第1句话,告诉了我们“辣”指“历练过后,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在第3段中则提出了“小姜”的“辣”,是“豪气干云”“明达睿智”,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两种“辣”由何产生。此题较为开放,无论赞同哪一种,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只要理由充分,论述明确即可。
27.[写作指导] 本题中的(1)(2)(3)小题均为半命题作文。阅读所给的材料,从中提炼出信息,责任可以是对自己的、对父母的、对国家的,责任还可以是一种对学习的刻苦追求,也可以是一种永不改变的品格、意志。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其中一题来写。首先,补充完整题目。第(1)小题,“责任”偏重于对责任的一种解释,可以补充“是一种承担”“是承诺”等词语。第(2)小题,“责任”则让人想到的是“谁来承担责任”,我们可以填入“你的”“我的”“他的”“生活的”“社会的”“大自然的”等等方面的词语。第(3)小题,我们把“责任”这个有承担意义的词语现实化,例如:“这个责任我来担”,实质上既突出“责任”又突出承担责任的个体。
其次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选材要贴近生活,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中易引起你共鸣的热点。
最后,要动真情。哪怕极琐碎的小事,我们也要用真情来感动读者。
包头市2013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语文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给下面加点汉字注音。(3分)
酷肖鲜为人知 锲而不舍
.. .
2.选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随声附合 藩篱
颔首低眉 沉缅
冥思暇想 慰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张老师十分喜欢孩子,他在退休之后,又义务办起了补习班,为的是再享与学生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B.暑假里小丽随家长到山东威海旅游,海上波涛汹涌,岸边桑树呈碧,这沧海桑田的美景让小丽流连忘返。
C.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生长在阿拉善西部的胡杨林是一种特别耐旱的树种,尽管那里干旱少雨,但一到夏季,胡杨总是郁郁葱葱的。
B.行走在乌兰察布的灰腾席勒草原上,能使每一个人都看到水草丰茂的草甸,洁白如雪的羊群,以及唱着长调的牧人。
C.“乌海的煤碳后套的瓜,锡盟的羊肉香万家”,一首新版《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唱出了今天内蒙人的喜悦与自豪。
D.青春往往伴随着成长的疼痛。此刻,每个坐在考场的初中生,都在体验并经历这样一种人生难以回避的过程。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B.《岳阳楼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C.《芦花荡》——孙犁——现代作家[来源:学|科|网]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人
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7.默写。(8分)
(1)开轩面场圃,。 (孟浩然《过故人庄)
(2),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3)?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6)岁寒,。 (《<论语>十则》)
(7),不必藏于己。 (《礼记·大道之行也》)
(8)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0分)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孙叔敖疾
(2)王数封我矣
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10.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6题。(14分)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攀西人才网,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 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呆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狗面族,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杨绿润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 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⑩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选自2013年6期《读者》作者:徐小平 有删改)
12.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3分)

13.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4.请揣摩并分析第⑤段划线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分)
15.文章⑥-⑩段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王次 这个人物,请任选一种手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来源:学§科§网Z§X§X§K]
16.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2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4月14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EGFR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KRAS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2013年4月15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 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2分)
18.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结合上下文,说明其用意。(2分)
19.阅读④-⑦段,概括十年来基因组学研究都取得了哪些成就水馒头?(3分)[来源:学科网ZXXK]
20.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一数字”,具体指什么?(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在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最终在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B.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有人乐观地预测,到了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C.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
D.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仅仅增加了106种。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钱志亮,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来源:学科网ZXXK]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22.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23.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24.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2分)
25.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来源:学,科,网Z,X,X,K]
26.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三、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白龙马帮助唐僧完成了取经之行,被佛祖赐予“天马”的光荣称号。回到长安后,它去磨房探望当年不愿协助唐僧共赴西天取经的老朋友——青龙马。
得知白龙马的成功与荣誉,青龙马十分后悔。它说:“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不停地走,论路程也不比你短。可除了甜美的草料外,我却什么也不曾得到。”
白龙马说:“你贪图驾轻路熟,满足主人提供的草料,自然就不会有外出闯一闯的勇气。你走路没有方向,永远只会在原地打转转。我却涉深水,穿沙漠,忍饥渴,斗妖魔,历尽千辛万苦,才完成这次伟大的行程。我以为我的成功源于三点:有远大明确的目标,不怕吃苦流汗,一直坚持走下去。”
青龙马听了之后想:再有机会,我绝不再犹豫观望了。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3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

传递正能量朋友们;让我们传播满满的正能量吧,请将此文转发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参加中考的学生们受益。
上一篇:鹌鹑蛋红烧肉 下一篇:自锁托槽牙齿矫正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