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70608岱岳区党校:推进中马融合发展-热点追击
引 言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来这里,和各位学员老师们共同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的话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根植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精神命脉。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吗?对于这个问题啊,我个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有这么个问号?
▲问题:见课件就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至今已近170年,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其产生地德国、欧洲获得成功,却在千里之外的中国获得如此成功,中国共产党建党只有28年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不到7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这里面其主要的根源是什么?大家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疑问啊?今天这个课就可以说,就是对着干问题进行一些解答,当然完全解除大家的疑惑,但是我想至少应该有一些帮助。
▲关于这个问题,既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什么?
▲说它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关注度越来越高:有许多理论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陈先达(相当于理工科两院院士),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他在光明日报等许多报刊杂志社发表过相关的文章。
▲南开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张允熠对这个问题研究非常深,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主编、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被称为“文科学报之王”。
▲今年4月份李克强视察山东时,到了山大,第三站去了文史哲编辑部,李克强总理与他进行了交流,传递的信息:中央对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古典学术等的支持与鼓励),王学典在2016年第一期《清华大学学报》发表文章《近期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说:儒学要走向世界,应该与当前世界的主流思想——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论战,这样我们的儒家思想才有可能成为主流(和非主流混,你很难成为主流,如果你和习近平混在一起,至少也的是个省委书记、部长,如果你和省委书记泡在一起,至少也的是个县委书记,最次也的是个村长啊,你说是这个理吧)。2012年山东大学建有尼山学堂,全称是“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从大二的学哲学、文学、历史学三个专业中、优秀学生中择优选拨,专门培养研究型的国学人才,国学是新兴的专业,以前是没有这个专业的,如果你的孩子能进入这个专业,那就会是以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专业的顶尖人才,有可能将来就是国学大师。起码就业绝对没有问题,就在6月4日,中央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实验教材已经出来了,教学目的是为了完善人格教育,且指出以后中高考考书法。
▲我们市委党校每年都要外聘一些专家教授来我们党校授课,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方雷,连续来了两年,讲得很好。讲《国家治理》方面的,他这两次都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习近平现在正试图做到三个统一:毛泽东、邓小平统一起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带领我们富起来了,习近平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人民强大起来,一带一路等等一系列的大政方针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的步骤。第二的统一:现代法治与传统礼制(费孝通、钱穆都是这个观点搜牛网,克己复礼也是孔子的思想,习近平提出的“要守政治规矩”就是礼)、独特的党制统一起来(前几天和一个律师交流,说有的律师在研究党纪和国法的关系,执政党的党规党纪是不是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也是应该遵守的,党员干部守住“国法”底线,守住“党纪”红线这是基本要求),第三个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命题,目前仍然是两张皮,如何破好这个题,是对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个考验,破好了这个题,我们党、我们国家就会走的更远、更好。他说了这一观点以后,我觉得我的这个课就更有价值了,非常有幸,何广位我对这方面作了一点点的探讨,今天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和思考,当然您也可能不认可我的观点,这不要紧,可以交流,交换意见啊!对学术问题的观点我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认同不认同的问题。你认同一种观点那是一种缘分,不认同,这也很正常。对于观点不同的人,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啊?我认为,应该抱着包容的态度。中国文化就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不要过于刻薄,当然你对我提的可以刻薄一些,我能接受了。但是对别人对同事,最好还是多些包容更好一下,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大家说是不是?对别人多一些包容,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圆融的人,你今后的路也一定越走越宽,事业也越做越好。据我所知,这几年去省委党校学习了几次,但是我看了课程表,基本没有这个课,2014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了2个多月跟这新疆地厅班跟班学习,我看了当期的课程表,也没发现有这方面的课,所以真正讲这方面课的比较少,单纯就一方面的很多,但是讲二者融合融通的比较少。
我们说这个话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我和市委党校其他几位老师去年7月份有个基层党建方面的课题,去县市区调研,也到我们岱岳区机关工委,后来我们还去徐州,当时在肥城时,肥城机关工委的高振军书记(现在去人大了),当时他主动聊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方面的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科学,为什么毛主席那时候的精英们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快、这么容易,这里面有我们传统文化的因素,他说出这个意思,我当时挺吃惊,没想到他对这问题看的这么深。这说明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去年5月17日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省委党校目前正在针对这个会开展专题培训班,我参加了第一期,市委党校12个人,咱们党校徐新军主任、郝伟老师去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家一定对都已经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地学习,他讲了四个大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在讲第三个大问题时,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三方面的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对于我们中国来说,首要的应该是做好前两项资源的融通,当然不是说,国外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不重要,也很重要,但是我们这里只谈前二者的融通问题。
▲我们今天共同来交流三方面的内容:(见课件)
▲一、重大意义
(一)首先还是要搞清几个有关的概念或者说重温几个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见课件
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立时间:19世纪40年代;
▲创立人: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而没有叫马恩主义或者恩格斯主义?
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专门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马克思留下了很多手稿,都是恩格斯解释的)。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主要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作用、意识第二性的论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扁蓿豆,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那时马克思1883年已经去世,他完全不用去迎合马克思,说明了他的伟大,甘愿做“第二小提琴手”。但是他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独立撰写许多不朽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等,与马克思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完全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就不会被载入史册;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就不可能完成这一伟业。这两个巨人是不能分开的。
马克思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上,单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包括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当代习近平的一些思想和理论等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见课件
内容非常丰富,有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等,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周易、八卦、琴棋书画、四大发明、民间风俗、戏曲、文学、诗歌、武术、中医、雕塑、民间工艺、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神话传说、酒文化等等,其中主流是儒家文化。 ▲有五个显著的特点:
(1)世代相传。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天湖女侠。
(2)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有着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特质。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截至去年底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周边国家无不受到我们文化的影响,你如果去这些国家看看的话,时常会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烙印包括风俗习惯,很多国家都过春节等等。再像朝鲜或者说韩国有个李氏王朝,朝鲜的名字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以前叫高丽,存在500多年,崇尚儒家文化。
▲连国旗也是太极旗,就是我们的“八卦”图。当时两位李氏王朝的使臣赴日本谈判,当时李氏王朝没有国旗,韩国的说法是,两人商议,决定用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真实情况应该是,朝鲜使臣在临行前,请求过大清朝,想以中国的龙旗作为朝鲜国旗,但被李鸿章给拒绝,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马建忠(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的弟弟)是出使朝鲜的使者,他就建议用中国的太极八卦为国旗,中间是太极图,外周是八卦,八卦对应朝鲜八道(道,相当于中国的省),但是后来韩国自作主张,去掉了四卦(把他们看起来不大规整的四卦去掉了:兑(duì)震(zhèn)艮(gèn)巽(xùn);留下了乾 (qián)坤(kūn)坎(kǎn)离(lí),作了向左45°旋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结果怎么样,朝鲜半岛一直分裂,我们中国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动的,动了是要出问题的。连特朗普都说,韩国曾经属于中国,韩国不服气。特朗普让朝鲜问题专家好好学学历史。还什么都想和我们争,起诉武当山的太极盗用他们的太极旗。说屈原、孔子、西施、李时珍、李白、孙中山都是他们的,针灸、中医都也是他们发明,连包水饺、包粽子也是他们的。那句话怎么说来,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我今年初去韩国,他们那有什么像样的旅游项目啊,基本就是购物,有个景点是“韩国人的一生”,婚丧嫁娶的风俗都是合我们中国学的,你去▲他们德寿宫,和我们故宫根本没法比,那么小,也就是有岱岳区政府前面广场这么大吧,这就是他们的皇宫,官位完全效仿的我国古代的官位制度,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他们把官位品级标到了石柱上,太小儿科了,怕站错位置啊。
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听说过吗?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90年代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外交》杂志上,《文明的冲突》,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他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他说世界上存在七或八个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预测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将会联手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易中天分三大文化圈:西方文化、中华文明、伊斯兰文化,这说明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考虑了吗?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经历了近20个朝代的更迭,但是却没有分崩离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文化的认同,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认同,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我们靠什么把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单纯靠制度靠国家机器靠军队能行吗?那只能是一时的,不能长久,最终还是要靠人心,靠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5)和而不同
我们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的文化就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是能够吸收别优秀东西为我所用的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说明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去侵略别的国家。什么是和而不同:(和是尊重、是学习,是包容,是融合,是讲求和谐,有不同,但我尊重你,而不是排斥你,你好的东西我可以吸收为我所用。不像西方我打压你,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文化无法比的,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是非此即彼的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比如他们强调的是什么?天堂、地狱;正义、邪恶;你好,我就不好;我好你就不好;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是零和游戏,你获得了利益,他就失去相应的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美国总是打压中国啊,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西方文化是外敛的文化,更易于科学技术创新,中国文化是内敛、内秀的文化,有利于吸收别的文化的优秀的东西。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见课件。
一口气说了五个方面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不大力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能行吗?我们不把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利用好、发扬好,一味地崇尚西方的东西,那是忘本,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啊?我们就是罪人啊!就不算中国人。
▲今年1月25日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又一次充分说明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课件
毛泽东是最早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二)二者的关系
对于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2014 年9 月24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一段话,表达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
维度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调的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维度二:“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这说的是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既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不能割断历史、虚化历史。还要辩证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这说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角色问题,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简单地说,二者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促进、互补、整合的关系。现在有种说法,马魂中体西用。
▲(三)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真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她要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将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形式、内容都要打上中国的烙印,否则就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其指导世界革命的内在需要,也是由其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正像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一个国家得到传播,必须穿上其民族的外衣。”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精华、积极的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和谐相处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防微杜渐、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弘扬好、传承好、发展好。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瑕疵的、有糟粕的,比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无可厚非,这个必须大力弘扬;三纲必须摒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社会的人治:汉宣帝曾经给自己的大臣讲:朕能让你生能让你死、能让你富、能让你贵,能让你寿能让你夭。完全以个人的爱好、喜怒来决定一切,人存政取、人亡政息,缺乏公民意识、缺乏科学创新意识、缺乏法治精神,等级观念、保守、求稳定、不求效率等等。这些是束缚和阻碍着中国思想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对这些思想进行扬弃,去其糟粕,这些都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为标杆进行改造。
▲3、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见课件。文化自信来源于什么?我想应该来源于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弘扬,来源于我们的文化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引领。培育文化自信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
关于文化自信cosmax,应该会有很多老师讲。我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这些年来,我们没少提自信,开始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增加了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四个自信平列首次提出,后来又多次提。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也自信不起来,文化自信是基础。不知道我们大家搞清楚了没有,为什么现在这么重视“文化自信”?这说明了我们现在非常缺乏自信了,这些年来,一直推崇西方的东西,很少提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都认为外国的好,“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现在太多人崇洋媚外,马桶盖也去外国去买去,结果买回来还是我们国家生产的,一个马桶盖能差哪去,中国的就不能用吗?不完全是质量问题,是观念问题,觉得从国外买回来的就有面子、场面。我去韩国的时候,你看韩国的导游,言谈话语、那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很看轻我们中国人。但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还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的,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但是,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是非常自信的,我们的文化有着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国家的GDP引领世界几千年,始终是世界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有璀璨的文化基础,唐朝时都来朝拜,是外国人向往的国度,明代郑和下西洋,传播我们的文化,所到之处,向当地带去、施舍我们的物品,这就认为我们的东西是最好的,即使在清朝的中早期,一提外国就说那是蛮夷。但是这种自信在鸦片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碎了,甚至到了上世纪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以胡适、陈训经为主要代表的全盘西化的思潮,几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解放以后的30年里,对传统文化基本是排斥的,真正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几乎没有,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大陆一个也没有,全都跑到了港台地区。加上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没有人敢再提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完全是槽粕、是垃圾。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文化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也是崇尚西方文化,在90年代前后再次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经历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根本不重视传统文化。所以,近二百年来,我们没有文化自信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被边缘化了。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这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才逐渐地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基础上的。我们现在重视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文化自信重塑的过程。有人说,要“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为什么国外的敌对势力,想尽一切办法来诋毁我们的历史、丑化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和英雄人物,目的也在于此。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闫德利。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根脉,如果不敢正视、否定自己的历史、贬损自己的文化,不认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老百姓的说法,那还是人吗?如果你不认同我们的东西是好的,还怎么去爱我们这个国家,怎么还能为这个国家奉献、为这个国家去拼命,我们如果丢掉了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我们的灵魂,丧失了命脉,就丢掉了我们的命根子,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如果真是那样了我们这个国家也就完了,我们的民族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都是空话。我想这应该就是现在这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吧。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习近平说:见课件。
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
▲5、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习近平说,要善于融通三方面的资源,他还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的内在依据
主要讲三个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思想基础
▲(一)理论基础(4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内化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一点多说几句,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厘清学脉文脉的渊源吉米造型,四个层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从16到18世纪,在欧洲曾出现过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
时间上:中国处在明末清初到康乾盛世阶段,欧洲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刚刚结束不长时间)。
这个时期之前,中国儒家思想经过原始儒家孔孟荀的发展,从内圣到外王,到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关于儒家思想的发展,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但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并不是孔子,是周公,周朝是个非常伟大的国家,推崇周礼,存在800年,盛世300年,有比较完备的周礼,孔子的思想就是要克己复礼。以前都是供奉周公,周公,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创立了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影响的礼乐制度,五服制度也是他发明的,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摄政王,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时代册封,官位也是世袭,儒家的许多思想是来源于周公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非常推崇他,孔子说,经常梦到周公,孟子称他为“古圣人”,荀子称他为大儒,很长一段时间地位是高于孔子的,直到唐玄宗时期,权力欲非常强,不能容忍老百姓供奉一个摄政王,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儒学的发展进过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原始儒家,一个是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汉武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家独大,又经历了与其它各家特别是道家思想,融合了佛教思想,发展为宋明理学,什么是宋明理学,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涵盖了道家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发展起来的非常精致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理论建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哲学思想异常丰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北宋周敦颐(写《爱莲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邵雍(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象山;明朝的王阳明等等;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学术流派,宋明理学时期,有周敦颐的道学派,邵雍的数学派,张载、罗钦顺、王夫之的气学,程颢、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陆象山、王阳明的陆王心学,还有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等等。在16世纪之前,中国文化经过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德发展,已经发展为比较完备了。这为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然后是东学西渐,是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过程。对东学西渐了解比较少,因为我们一直崇尚西方文化,只重视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东学西渐给忽视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与我们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们主要是向我们学习,学习我们科学技术,还有文化、哲学等,中国哲学思想包括儒道的经典被传教士传译到西方,其中主要代表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被称为西儒,首译《四书》(大学【1747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德六正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庸、孟子);法国的金尼阁1626年翻译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周易》,法国神父马若瑟的《经传议论》曾经被康熙皇帝御览,还有汤尚贤写有《易经注》、钱德明写了《孔子传》《孔子弟子传略》、比利时的柏应理所著《中国哲学家孔子》、等等等等,还有很多,这些书籍对于欧洲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欧洲,谁要有中国瓷器那这个人太了不起,谁要是穿中国丝绸太牛了,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高雅、时尚,很多人倡导讲汉语:英国的培根在其《学术的进展中》一书中,希望汉语能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许多大思想家,如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谢林等这些人都不同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迷”,伏尔泰还把《赵氏孤儿》编译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东学西渐这个中国文化集中向西方传播的过程大约经历了200多年,然后才是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晚于东学西渐(相差大约100多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非常伟大,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啊,被称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二进制,在科学贡献上是不亚于牛顿,有人称其为计算机之父,他研究过《易经》,通过书信和当时在清朝朝廷工作的法国神父白晋专门讨论过《易经》,《易经》中的阴阳二元说对他发明二进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哲学上贡献也非常大,他和他的大弟子沃尔夫,创立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在康德、黑格尔之前长期在德国占统治地位。他就非常欣赏中国的哲学思想,说他“要尽他所能,学习中国哲学”。他在看了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著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后,对中国的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大为赞赏,说他的思想处处闪耀的光辉,比希腊的思想早很多很多。美籍俄裔语言学家雅可布逊说:“莱布尼茨起到了把道家、儒家和佛教思想引入欧洲知识界的输送者的作用,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史实得意证明。”“在莱布尼茨以后,东方哲学就成了欧洲哲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康德(沃尔夫的再传弟子、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高度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说斯宾诺莎(荷兰著名哲学家、与莱布尼茨、笛卡尔齐名,近代西方哲学界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他的哲学来自于老子。尼采也说,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宝藏。
▲黑格尔的哲学也受到中国哲学元素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对《易经》、《老子》进行过较深的研究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老子》书中发现了“一与多”的关系(后面还要讲到)。【其它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创立客观唯心主义,说,中华民族是唯一没有神话和宗教传统的国家)、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在二人基础上建立了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公开赞扬孔子:“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想他所做的事施诸别人。”他的无神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的成分。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他们基本都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一)》中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点。”
▲他甚至为两个女儿分别取了两个中国名字:大女儿叫“高贵的中国人”,二女儿叫“中国皇太子古古”。这说明,马克思可以说不仅是世界级的一流伟人,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组织评选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爱恩斯坦第二、牛顿第三……,伟大的人物不仅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谈恋爱的高手,很会写情书,伟人这方面也都很擅长,他一生就爱过一个女人,燕妮是大美女,贵族出生,跳舞跳得很好,家里人一直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但是他们偷偷地交往,青梅竹马,认识时马克思4岁,燕妮8岁,邻居,他们生了两个女儿,他给她们分别起了两个中国名字,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对中国文化有过较深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不但独立地接触过中国思想,他在《国富论》中多处引用中国的资料:他认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对中国的重农的经济思想大加赞赏,他还与法国的魁奈有过较深的私人交往,受到过魁奈的影响(被称为“欧洲的孔夫子”,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3)恩格斯在1839年说,孔子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具有相似性:同属“泛神论”,(是将整个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前面说的斯宾诺莎也属于泛神论)。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对于谈论过财产共有制的古代民族中,中国是最早宣布这个原则的!
▲(4)还有许多的西方学者:汤因比、罗素、李约瑟、日本池田大作等等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伏尔泰说:见课件。池田大作还健在,曾给胡锦涛写过一首诗。
▲英国李约瑟有更直接的一句话,见课件。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见课件。
▲2、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人学
二者对人的本质看法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正是人的社会属性才使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重视群体,重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儒学有同样的观点:一切行为规范都源于“人兽有别”、“人禽有别”,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同样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善”是人的社会属性,“恶”是人的自然属性,也非常重视群体人格,说“人生不能无群、君子善群也”。
在人性论上,二者也有相似点。恩格斯说,“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的,比如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温饱解决不了,谈其他的都是瞎扯。我国古代的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说: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荣誉和耻辱。
在人文关怀方面,儒家强调为了整体可以牺牲个人。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为了阶级、集体、人民、国家的利益,可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相一致的。二者都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二者都具有开放性品质
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国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具有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的品格,能与各家优秀思想交融、创新,永葆生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经过近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决定了其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二者的这种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二者能够相互吸收对方有益于自身的优秀成果,促进相互发展。
▲4、二者都具有普世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着许多普世资源,体现在许许多多、方方面面:比如:行善、忠孝、正义、勇敢、和谐、包容、崇尚和平等等,并且中国有个非常好的优秀品质,从来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特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就引用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格言)。这和美国的西方价值观不同,他们是二元文化主导下的价值观,非此即彼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观是不会给世界带来和平的。现在世界上不安宁的地方都有美国的影子,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那一次给那里带来了福音和和平?我们是真心帮助,我们的一带一路大战略,非常宏大,只有我们国家才会有这样的战略,多么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其他国家是搞不出这样的战略的,因为他们怕别的国家强大,而我们是希望共同发展所以,他们是假普世、假和平、假民主。
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性,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学说,具有阶级性,不具有普世价值。我不认同这个观点,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就不带有阶级性吗?也是带有阶级性的。这么几个原因:(1)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普世性是继承了欧洲启蒙主义,马克思曾经激烈地抨击过启蒙主义,但是从来没有反对过它的普世特性。(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阶级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亡的,不是永远存在的,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消灭阶级,用阶级性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不具有普世性的依据是不成立的。(3)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学说,她更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最终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她是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是在为全人类代言。她所指导的无产阶级运动也是世界性的,《共产党宣言》中呼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没有祖国”,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全人类的普世性思想体系。
▲(二)实践基础(3点)
1、二者都是产生发展于人类的需求
人类的需求是具有“相似性”的,如衣食住行的需求、生存的需求等等。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面临着特殊问题,也有面临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间的关系问题等。
▲2、二者都是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比如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正是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才确立了指导地位。
儒家思想也是这样,从原始儒家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道法墨、农家、医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斗争的过程。
▲3、二者都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经世致用”。强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直接提出“实践至上”理念。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很注重实用。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要求“内圣”只有落实到“外王”才有意义和价值。“经世致用”用毛主席的话来理解就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马克思甚至把自己建立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三)思想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
(1)“天下一气”
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之本。王夫之也说,天与人统一于“气”,“气”是万物之本,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这非常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2)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决定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儒家强调“天人合一” ,具有异曲同工之意,都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友好相处,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顺应天、顺应自然。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即效仿、顺应的意思。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说:“不悖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农时,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都鲜明地体现着自然主义思想。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体现了“物质第一性”幻灵游侠,意识反映物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物质与人要和谐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哲学思想都有所体现:
(1)对立统一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它们的流转决定了气候的转移以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上古时代伏羲发明了八卦,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宇宙间事物普遍具有的相反的两个方面。这说明中国远古时期,就发现了这一阴阳对立的规律,正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黑格尔曾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的全部科学”。马克思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分为二”:中国古代“一分为二”的思想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和阐述过“一分为二”的概念。我们经常说,你看问题太片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在老百姓心目中很正常的一句话。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么说了,张载:“一物两体”: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王夫之说,“一分为二是合二为一的基础”。 “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国式的表述。
▲(2)质量互变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思想的表述。《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经常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等等,都说的是量变质变。阴阳学说中阴阳转换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思想
否定之否定规律源于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什么是正反合?简单地说,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这样的三个阶段:正:正题(肯定阶段)、反:反题(否定阶段)、合:合题(否定之否定阶段)。毛泽东是非常善于使用正反合思想的,团结—批评—新的团结、群众—领导—群众、普遍—一般—普遍、实践—认识—实践等等。
▲《周易》、《老子》中都有许多“正反合”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黑格尔在《老子》中发现了“一与多”的关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个“三”非常感兴趣,三是对二的否定、对一的否定之否定,等等,从中受到了启发,对他发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道”
“道”在中国哲学中出现最多的词,在《论语》中大约出现了一百次。我们所讲的“道”大致有如下特征:一是天下有“道”可循。二是“道”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来把握的。三是“道”具有丰富的内容,囊括各个方面。四是“道”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是“道”的展现是一个辩证过程。“道”与唯物史观都是人们对历史规律的阐释,天下有道,则国泰民安是中国人的表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则社会进步繁荣是唯物史观的表达。
▲(2)“理势合一”
中国古代特别强调“理势合一”,主张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理”与“势”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唐代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封建非圣人意,势也”(封建制的建立,不是出于圣人的本意,而是迫于“势”,即形势所迫)。王夫之也主张“势因乎时,理因乎势”,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而非圣人的意志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势”。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具有相通性的。
▲4、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相融通的光辉思想
(1)“大同理想”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大同是中华民族自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大同思想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得其所、各尽其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夜不闭户等等。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十分接近,这种相似相通性极大的消除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陌生感,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
▲(2)“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
我国古代强调“民贵君轻”。《尚书》、《左传》等许多古代书籍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早出自孔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汉贾谊:“夫民者,万世之本也”。唐代大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也说到了这个意思。他对李世民怎么说的?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他说,从历史看巅峰权贵,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往往起事时爱民勤政廉政,但功成名就以后,就放纵了,随心所欲了,在这种情况下谢非墨,即便使用严刑峻法进行统治,让老百姓口服心不服,长久不了。老百姓好比是水,水既能让船行弛,也能让船覆灭。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点上二者也是相通的。
▲(3)“知行合一”与理论联系实际
王阳明首先提出的“知行合一”。知是知识、行是实践,讲求“实事求是”, 知只有落实到行,才有意义和价值,行是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行”的“知”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知”的“行”是盲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因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的《实践论》中《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其副标题是“——知和行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与我国古代知与行关系同构性的最好表述。
在认识论方面,北宋张载,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几乎完全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还有许多相似相通处,不再一一列举。
▲这些主要说的是二者的“同”的方面,二者也存在“异”的因素,异的因素能形成文化的互补结构,是另一个角度的相通相容。
▲二者的互补性
1、儒学更多的是直觉论思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系统严谨的结构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是缜密的、具有严谨逻辑论证结构的理论体系。
2、儒学倡导协调、改良;马克思主义强调原则、主张暴力革命;
3、儒学轻视体力劳动,儒家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等等。
我们讲的“同”是二者亲和的基因,讲的“异”是二者互补的基因。
▲小结:见课件。大家打起精神来,一起读。
▲三、推进二者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虽然二者在许多地方具有相融相通之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对二者融合发展不利的因素,我们要认清这些不利因素,回避扬弃不利因素,才能更好地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一)阻碍二者融通的因素(三点)
1、文化固有的排他性
按照亨廷顿的观点,两种文化一旦相遇,必然会有剧烈的反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遇,也必然有一个相互碰撞、激荡的过程。但是这种碰撞、激荡的过程,也不完全是坏事,同时也是一个革新的过程。
2、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强的封建等级和礼法观念
中国古代强调三纲五常,特别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对君主绝对服从:官本位、权力本位,官僚主义思想,人治社会,缺乏法制观念。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民主观点是相违背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我们要去除这些糟粕。
3、正确看待二者在某些特定概念上解释异同
对二者有些概念的相似相通性,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完全等同,否者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误读误导,影响二者的科学融合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比如:对“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相似相通性,但是不能把二者不完全等同,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的辩证的,而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只是一种农耕时代的平均主义,还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理想的实现方式,是只须依靠人的仁爱之心,通过渐进方法就能实现。这是不切实际、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二)推进二者融合发展要坚持原则和方向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2、始终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从中国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儒学分为两次重大的转换,一次是原始儒学向封建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转换,这一次转换是“合“的过程,其中最重大的合就是儒法的合,形成了中国古代内儒外法的制度架构,转换的结果是儒学如日中天;第二次转换是儒学分的过程,是把儒学中的糟粕分离的过程,转换的结果是儒学的改造革新,儒学的分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还要注意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也对此专门进行了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坚持“三来四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不可能一触而就,正象佛教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程。所以,二者融合发展,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各自的要素同时植入对方,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4、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已有几十年,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理论层面的上层东西来主导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对于共产主义,老百姓始终觉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却有着不可磨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们必须做好二者的结合文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真正入心入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用我们民族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不能只用国外翻译过来的专业语言,要体现中国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才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比如我们用民间用语、名言警句、谚语、成语、典故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非常善于总结提炼: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等等,非常言简意赅、即含有丰富的哲理,又非常易于理解。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语言去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黑格尔说,(见课件)。没有语言的通俗化,很难做到大众化。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解放出来,就难以发挥其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很难产生我们说的文化自觉。
▲5、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毛泽东说:见课件。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如此成功,有其深刻的内在合理性。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越来越洋溢出独特的魅力。
▲英国的汤恩比,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展望21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在21世纪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再造辉煌的新纪元。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必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一种高度发达的经过充分融合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课的内容主要就这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课前研讨题,简答总结了一下:
1、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懈的探索、摸索,我们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这种结合,必然内在地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们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中国特色色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在中国大地上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深厚的实践、理论和思想根源,就是我们今天相当大的篇幅所阐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当多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句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基础。
▲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耐心的聆听!希望这个课能给各位有所帮助和启发。如果不合适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篇:2017“六一”健美儿童-南昌大学幼儿园 下一篇:小叶丹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