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即将开幕,推荐《听大师讲规划》经典好书暖场,让气氛嗨起来!-规划中国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开幕在即,本号特别推荐一本经典好书向行业盛会致敬!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作序、副秘书长曲长虹主笔的《听大师讲规划》,通过对43位德高望重的规划前辈的采访,多视角阐释和展现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跌宕起伏。十年打磨终成一卷,谨以此篇推送预祝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圆满成功!
本文内容组织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支持,特此鸣谢!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为本书作序
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重读这些文稿的。
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为了纪念学会的诞辰,我们策划了一项活动,由学会秘书处与《中国建设报》合作,陆续采访一批学会的老专家,请他们回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中既可以看到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学会是如何伴随着规划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我们先后选择了五六十位专家,他们大部分是学会的资深会员,属于受人景仰的老一辈,他们就像一部部活字典,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曾经引发不少晚辈对于过去五六十年城市规划的兴趣。
这项采访活动事实上一直在延续,渐渐地累积了厚厚一摞采访素材。于是,学会决定在成立60周年之际,将这些素材结集出版,并得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本《听大师讲规划》。
我差不多先后读过所有的原始素材,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曾经被精选出来孚日吧,发表在报纸上,对这些短文我更是印象深刻。为了编辑本书的缘故,今天回过头来重新看这些稿子,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这些老专家的回忆、当事人的亲历,为我们重构了新中国规划历史的框架。虽然每位专家只对于他们规划生涯中的一个片段,甚至只是某一个具体事件进行回忆,但是,将这43位专家的回忆汇集在一起,活生生的新中国城市规划史跃然纸上。这对于目前规划界的主体力量——一批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的中青年来说,是十分遥远和陌生的故事,对于国际规划同行而言,更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画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古代就有很多朴素的城市和城市规划理念,即使放在当下,这些理念也可谓充满哲理,也曾有过唐长安这样经过周密规划、全球规模最大、声名显赫的“世界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和城市规划从来就是国际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学者关注的话题,著名城市设计专家埃德蒙·培根就曾经赞誉北京城是“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单体作品”,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尔格里茨也曾将中国的城市化比作影响世界进程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悠久恢弘的历史,也由于波澜壮阔的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国的城市和城市规划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学术界非常热衷的话题。
尤其是中国30年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令各国瞩目,作为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中国的城市呈现出戏剧性的蜕变,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很明显,城市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沿着健康有序的路径发展,确保城市的各项功能得以统筹协调,城市规划保驾护航的角色逐渐为人们所认可。中国城市规划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参考意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事情。近年来,一批国际学术机构和学者,纷纷以中国研究作为专门的领域,诞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研究中国城市规划的国际学术组织。特别是在各种南南合作平台上,中国经验的吸引力,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成为拉美、非洲和亚洲国家追随的目标。
然而,这些研究更多地采用了西方规划理论的范式,对于中国进行解剖和分析,他们更多地认为中国的成功来源于西方规划理论的指导,而对于中国规划实践的特殊性、唯一性和原创性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评价。这自然促使中国自己的规划学者重新从一个国际视野来考量自己的工作,寻求中国规划实践中的文化基因以及科学价值。这当然是十分有价值的系统工作,对于丰富全世界的城市规划理论也会很有意义。
新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也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在此之前,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规划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近代西方的规划理论也影响了中国的规划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苏联老大哥的迷信,我们几乎全面引进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模式。在传统的营建理念和西方市政规划的基础上,苏联专家带来了区域规划、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居住小区等重要概念,诞生了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组合,成为新中国进行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理念的输入,前苏联那套计划经济思维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显然难以适应。于是,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成为最为流行的风尚。来自德国、美国的区划理论,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开发控制,来自意大利、法国的遗产保护,以及城市设计、战略规划、公众参与、规划督察、精明增长、生态规划、全球城市等众多新鲜理念层出不穷,规划界像时装设计领域一样,一个新的理念刚在西方出现,马上就会在我国找到依此制作的成品。我国不仅成为各国规划大师的秀场,也是世界各种规划理论的试验田。
向苏联学习、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以及向日韩等亚洲国家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些学习、引进与消化的基础上,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实践的三大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规划理念、前苏联的规划模式,以及英美规划理论。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当代中国都大有用武之地,在客观上形成了当代中国规划理论体系多彩纷呈的局面。从一种理论独霸天下,到各种理论相互交叉,是经济社会多元化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投影,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诉求、以及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某一种理论、甚至某一个流派的学说,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因此,博采众家之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路径,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在国际一流的实践经验和市场经营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加以系统的研究,更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或学派。现在到了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的时候了,向历史学习,从历史的实践中吸取学术营养,是理论构建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无疑为此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我们期望理论研究和学术工作者能够借助这本书,作为新的起点,彻底改变“一流实践机会、二手规划理论”的现状。
我国的规划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古代史和近代史相比,当代规划史研究几乎尚付阙如,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年时,学会曾经邀请部分老专家撰写回忆录,出版了《五十年回眸》,算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系统开展这类工作。历史学的研究离不开基本史实,而当事人的亲历是重要的史实来源。这一切需要专门的力量,对于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才能真实地重现那一段时光。只有在对史实、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后,才有可能重新勾勒出历史脉络。文献研究是重要的途径,而当事人的口述可以更为翔实、生动地补充文献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将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重放。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们整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每位经历者往往会从自己的身份和理解出发,对于当时的情境进行描述,而这些出自多人之口的描述,恰恰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立体图景,就像全息摄影一样,每一个碎片可能都携带了画面的全部信息,为今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史料。令人遗憾的是,在采访各位前辈、整理相关素材,到编辑出版的这段过程中,已经有几位不幸离去,对他们的访谈,竟然成为他们留给后人的一笔遗产。
从基本史实、事件和人物的回忆,到规划思潮的梳理,是国际规划史界的基本路径,本书可以从史实、人物两个方面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对于规划历史研究的兴趣与投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将会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依托学会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和其他的专业平台,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工作。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正引领着国际最新规划潮流,来自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也应该成为国际规划学术界的领军者。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为本书撰写前言
做老专家访谈,起源于我们一次午饭的交流,那时正在筹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学术活动。一个大庆的日子,听老专家讲讲规划50年的故事……大家一拍即合。这个想法得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和时任中国建设报社总编辑王秋和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在王总的支持下,《中国建设报》开辟了“规划50年”专栏,刊发我们访谈的精彩片段,王总对版面安排、访谈文稿时常细致过问;石楠秘书长帮助完善采访名单、联系我们当时接触不到的大佬们,还时常对采访提纲进行纠偏,对文稿进行把关。每当聊起或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心存感念、难以言表,在此郑重地表达谢意!
成书的想法一开始就在我们的宏伟计划中。采访名单也列得很满,设想采访50-60位大师级的规划专家。采访工作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60年,并不如我们当初设想得那么顺利。在过程中有专家不幸离世,我们不得不在拟定的采访名单中扼腕抹去他们的名字;有的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接受采访;也有几位老专家,在病榻上艰难地完成了访谈。而所有这些专家对于规划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一次次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常常陶醉在他们讲述的波澜起伏的历史故事里,太深的触动、太多的感慨!
我们面临过很多艰辛,更多的是挑战。做案头的准备,对于当下仍活跃在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并不难;而有些老专家,因为健康或其他缘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找寻他们的资料,即便是信息发达的今天,也常如海底捞针,仅有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表让我们翻了又翻。另外,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大师,只有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他们,才有可能深入地倾听他们、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更近地对话、交流。作为采访者,需要丰厚的自我积累和宽广的心胸。
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事业,罗惠美我们显然有些稚嫩。我们的积累远算不上丰厚,经历和学识还难以承担如此之重,我们的内心世界也还不够那么宽广和沉静。因此,整个过程常常被踌躇与惶恐所困扰。客观的困难是:采访对象毕竟多是年逾古稀的长者,他们的思维和表述与当下活跃的中青年专家有着明显的不同,有个别的甚至明确、清晰地表达都有困难。访谈交流的内容并不按照预想的提纲,有时如天女散花、天马行空,写稿的过程也就成了“沙里捡金、往往见宝”。我们将访谈内容全部整理后牧牛杖,再反复重新梳理,在不影响史实准确性的前提下择其要点,可以说是一次艰苦的再创作过程。
但我们一直被鼓励着,坚定地前行着。在此过程中,不断听到有人感慨: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诚如一位接受采访的规划老专家所说:做老专家回访,其实就是在做一份抢救的工作!我们所抢救的,是一份看不见的历史遗产。是啊,历史对于今天的价值胆小狗英雄,常常超出我们有限的估量,让那些历史事件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难怪当年《中国建设报》专栏文章刊出不久,就有读者专门写来评论文章:“为五十年听大师讲规划叫好”。
我们相互鼓励,把这事儿定位为我们的事业,一件有意义、富有挑战、值得付出的事业!
然而事业的进展常常一波三折。一方面,我们不可能专职做此项工作,绝大多数工作都是业余时间完成的,另一方面,我们两人的工作越来越忙丹东横空网,甚至抽不出相对完整的时间来思考。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这一事业始终心存敬畏,总希望追求更加完美的成果,几次雄心壮志,又一再搁浅。越来越忙只能算作借口;感觉这事儿份量重,我们不敢轻易前行,才是主因。
令我们深感遗憾和痛惜的是,几度徘徊、数年蹉跎中,14位访谈过的前辈先后离去。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加上时间的紧迫感,还是给了我们最大的动力。初心不改,回头读这些当初的文字,访谈情景历历在目,这些大家们,有的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建设,有的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在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碰撞中传承、坚守,为社会理想倾毕生心血,顾公共利益而仗剑直言。被大师们的学识折服,更被他们淡泊名利、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胸怀感染,我们决定重新拾起……
在此,我们诚挚地感谢接受访谈的规划大师,感谢每一位的信任与帮扶九反威龙!访谈文稿或有错误疏漏、未必尽如人意,皆是由于我们才疏学浅、未能领会真义。感谢给予无私帮助的各位前辈、同仁,罗小未教授、邹德慈院士、张兵总工、赵中枢博士帮助提供旁证,顾朝林教授提供素材投食歌,姚胜利、王学斌秘书长给我们引路、找照片,石崧规划师帮助提供照片,李林经理帮助设计栏目图标、提供照片,黄晓丽帮助查找相关档案资料……感激在心,无法一一列举。
知古可以鉴今,深入地了解昨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着眼今天、面向明天。从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我们经历了多少波澜起伏? 43位德高望重的规划前辈,以当事人的亲历以及不同的身份和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进行回顾,多视角阐释和展现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跌宕起伏。历史的路并不平坦,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同样也不简单,希望能为城市规划科学研究补充真实可信的史料。
艰辛与愉悦并行,有太多东西值得回味,也时有遗憾,有些内容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展现,却深深铭刻于我们的记忆。也以此书,表达对于他们、源于内心深处的一份珍惜。
此时,让我们静下心来,屏气凝神,听大师们讲讲那段波澜起伏、变幻多姿的半个多世纪规划的故事……
权威的采访对象
曹洪涛、郑孝燮、吴良镛、侯仁之、宋家泰、李德华、
沈玉麟、罗哲文、毛昌五、周干峙、胡序威、邹德慈、
齐 康、周锡元、储传亨、朱自煊、宣祥鎏、李 准、
秦志杰、王健平、谢凝高、王作锟、董鉴泓、柴锡贤、
张绍樑、陈为邦、周一星、吴明伟、张启成、董光器、
赵友华、王景慧、郭恩章、陈晓丽、单霁翔、郁万均、
朱嘉广、李兵弟、张 泉、吴志强、尹 稚、李晓江、
邵益生
精彩目录
010 曹洪涛 规划岁月:几度春暖秋凉
018 郑孝燮 历史文化传承:天大的事儿
026 吴良镛 规划人:在多变中求共识
035 侯仁之 城市规划要尊重历史
042 宋家泰 从地理到规划:毕生精力孜孜求
049 李德华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理性光辉
057 沈玉麟 倾情祖国规划 不为利来利往
066 罗哲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实事求是
076 毛昌五 建大广场易 保古建筑难
083 周干峙 城市规划:实事求是回顾60 年
092 胡序威 区域规划:部门的?空间的?
100 邹德慈 规划冷热入时无?
109 齐 康 在历史的沧桑中传承、转化、创新
......
精彩内文赏析
010 曹洪涛规划岁月:几度春暖秋凉“
城市规划工作走过了一段极为曲折的路。我没有理论造诣,但作为一个见证人,对这段历史是有责任叙述一下的。”
018郑孝燮历史文化传承:天大的事儿“
对待旧城一定要“改建和保护”并提。旧城改建决不是无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合理改建,不要割断历史。”
026 吴良镛 规划人:在多变中求共识“
规划师应当有科学的见解、科学的主见,不能盲目“跟风”,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城市的基本问题。”
066 罗哲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实事求是“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最好不提改造,以“保护古城区、开发建设新城区”的提法为好。”
083 周干峙 城市规划:实事求是回顾60年“
过去有些时候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到今天看来,有些做法是不对的,有些想法看上去很幼稚。”
作 者
曲长虹
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
李兆汝
曾任《中国建设报》记者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这本
《听大师讲规划》
作者:曲长虹 李兆汝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4052
征订号:20849
定价:138.00元
责编:戚琳琳 率琦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上一篇: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下一篇:2017十一黄金周老挝、泰国12晚13天环线自驾游-昆虫国旅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