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7中国整合医学大会隆重开幕,樊代明等多位院士与国际学者共话东西方医学文化的异与同-肿瘤科护理

2017年4月29日上午,中国整合医学大会顺利开幕,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会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士涛、第四军医大学校长周先志、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先后为大会致辞。在适道仁心医学与人文沙龙环节中,樊代明等多位中国院士与美国及日本的医学学者就东西方医学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次大会秉承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主题,邀请到52位院士,151位大学校长,近千名医院院长出席,总参会人数突破了8000人。大会在上午设立一个主论坛,下午开设45个分论坛,内容涉及几十个医学学科和专业,相互交叉融合,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大师,名师名家在会议上畅谈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战略思考与研究,展示他们在实践中的做法与经验。

适道·仁心医学与人文沙龙
适道·仁心医学与人文沙龙致力于打造中国顶级的医学人文跨界交流平台,曾邀请各界精英参与,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了一次次高端的学术盛宴。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在也曾对“适道仁心”内涵做出深刻诠释,希望沙龙能推动中国医学人文的发展。
沙龙的嘉宾中有医学界的学术翘楚,如樊代明、秦伯益、杜治政、张侃、程京、丛亚丽、陈国强等多位院士及专家;也有文化与艺术界的各位大咖,如前文化部长王蒙、著名学者易中天、知名媒体人杨锦麟、撒贝宁、作家六六、导演杨阳、著名高定设计师郭培等。他们与全国医院管理者及行业内精英一起,围绕医学人文的主题,从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讨论热点医疗话题,呼唤社会各界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
主持人吴斌:如今在中国大陆特别火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医学人文所探讨的问题应该是人类的名义,应该超越了阶级,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界。
东西方医学文化的异与同,像这样宏观的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从基本点入手。我们首先从生命观谈起。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在今年三月,公开了给孩子的信来交代身后事,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在中国为什么生命的告别如此艰难?
东西方的生命观有哪些差异?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命观?
生活质量与人为的生命延长,哪一个更为重要?
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人文专家):我们把它叫做人的终极关怀,而不是临终关怀。生老病死,尤其是病痛,这些都是人一生要经历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人活在世,不管活多少岁都要回归于泥土,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生死观。我们中国同行对于生和死理解的比较严肃,西方可能受宗教的影响稍微轻松一点,比如墓地的选址,曼哈顿就在市中心,只是看作生活和生命的一个过程。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人生自古谁无死,人人都要死,人人都要生,生死是不可避免的,生是由父母来决定的,死可能是由老天决定的,只有中间的活法是我们自己来决定的。
怎么能让自己活的长,活的好,这就是我们的观点。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去活,学会放弃,学会给予。我们常常在欲望与本质之间没有平衡好,于是人生几十年常常活的不是太好。
大本事没欲望是雅人,小本事小欲望是常人,小本事大欲望是小人或者狂人。一辈子含辛茹苦,最后结局还是不大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出放弃,活出给予。作为医生来讲,我们抢救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就延长了,抢救一个生命我们的就活的幸福了。
足立智孝(日本龟田医疗大学 生命伦理研究室室长):从西医在日本逐步得到普及开始,关于脏器的捐赠和移植在日本一直无法推进,这是大家对于生命观的观点不太一样。在日本,即便是大脑停止运作了,只要你的脏器还是活着的,人就不该被认为死亡,很多人是不接受这个观点的。

所以有一个学者这样解释,类似于佛教当中的想法,每个人的身体,包括你的脏器都是有灵魂的,即便你大脑停止运作了,可只要脏器还存活的话,脏器当中仍然有你的灵魂,所以你捐赠器官,绝大多数日本人内心都是抗拒的。也就是说人的身体与心灵,在日本认为是一体化的。
Eric W.For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管理系副主任、美国国家管理学会卫生保健管理分会会长):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人能够永存,从生命降生之后我们就进食,补充营养,在此期间我们不会想到生命的循环。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逐渐沉淀的文化背景会和生命的周期息息相关。

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庭来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措施,可能只能延续几周的生命。其实在美国对于护理的评估方式就是我们到底花了多少的时间,多少的钱,可以说80%的钱都是花在生命周期的护理当中。我们的护理可能在和我们进行医疗治时间非常短,所以我们无法很好的去了解,这也是我们对生死的了解。
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生死,中国古代有非常健康的看法,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是高兴的,唱歌庆贺他的夫人离世,他认为是回归自然。

中国人把死看的很重是到宋代以后,理学认为人是父母所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所以才把身体看的神圣不可侵犯。子女也认为保护父母身体的完整性是最大的孝,不考虑患者的痛苦,甚至尊严。这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带来的,人要尊重生命,更要尊重生命的尊严,无效的抢救,已经没有尊严,没有意义的抢救,应该停止。
主持人吴斌:中国人面对告别总是显得特别艰难。钱不要紧,一定要把人救回来,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有尽99%的努力。还有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的治疗上。在这个问题上,医疗的局限性是绝对的。
医疗对于健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们如何来避免过度医疗?
樊代明:40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40来岁,现在快到80岁了,平均每一年提高一岁,但是“十三五”的规划五年才一岁,我们尽力去做,也希望做到。

我们现在有一些说的不完全正确的事,就是有病就要治,越早越好,病才能治好。说对,也不对,人类的疾病大约1/3是能自愈的,1/3治不好的,1/3治了才好。人类的医学也就几千年,在几千年前是没有医学和医生,至少没有系统的无限光环,人家怎么过来的,都是靠人有自愈率。还有1/3是治不好的,人总是要死的,衰老死亡或者病入膏肓道统传承系统,是治不好的。郑翠萍
足立智孝:我们认为如何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人和动植物确有相同之处,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治疗。
可以治疗和不能治疗高桥光,作为医生,我觉得有很多病人他们明明知道治不好,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治疗,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尽管患者失去了一部分尊严,但是他们的家人希望他们活下去。
另外,我们也常常和人文学家进行交流,如何更加尊重患者的意志,如何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安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家属的意见是起到很大意见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Eric W.Ford:过度治疗在美国也是很大的问题,不管是处方药,还是各种检查诊断的开具。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是和病人进行交流,进行互动,需要有一个更完善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看中医药医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的时候,我们也在考虑是否是环境原因导致疾病。
我们经常只是在治疗一种症状而不是治疗一种疾病,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的往往只有症状,但是我们要去更好的理解这个症状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到病人,甚至是帮助到他环境周围的人,这是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的医疗所需要转变的方向。
郎景和:医学本原是人的善良行为的表达,后来成为了社会责任,社会职业。但是今天医生和病人之间,认识上有两个沟壑的。病人是按照自己的不舒服来谈问题的,而医生是按照医学规律来审视问题的,病人来医院就认为我要变好,医生是相对要解决问题的,这就会产生矛盾,他们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走着进来的,怎么躺着出去了,这样的话一定是医院出了问题,医生不负责任。
我们有的时候能治好,更多的是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每年8月份我们给新生讲课冯占山,他们到协和来就认为病能治好,我说不一定,我们不能保证把每一个病人治好,但是我们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
张伯礼:有病不治疗相当于看了一个水平中等的医生,换成现在的比例就是50%,加上足立智孝教授说的心理安慰作用,也就基本上1/3。我也是一个医生,看到重症的病人那种无助的眼光,有时我恨自己没有更大的本事解除病人的痛苦,把他治活了。医生也是无助无能的。
我们提倡关注病人的生死不如关注病人的健康,很多疾病是因为不注意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在这方面,中医的养生保健前途无限。

主持人吴斌:医学论坛上的时间特别宝贵,最后是每一位在座的专家对医学人文事业的发展提一句寄语。
张伯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自己的健康,生命属于自己,自己是你的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足立智孝:医生有自己的故事,患者也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个故事书写出一个整体的故事。医生可能在治疗中有差误,或者有些治疗无法完全治疗,但是只要把东西方结合,今后人才培养进行更好的结合,医学会有更好的发展谢心怡。
Eric W.Ford:不仅仅是治疗一个个人,更是一个家庭,更是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个人重要,其实整个家庭更为重要,我们要以一个整体来进行治疗,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想要的,理想的治疗结果夏嘉顺。
郎景和:中国的中医非常符合中国医学,非常符合哲学。我在去年的斯坦福上说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
樊代明:什么能引领未来的科学,这种文化就是健康文化,医学文化,人文化能够和生命相连,它一定是普世,它的普世性,它的可持续发展是无可伦比的。所谓的普世性不会因为民族、政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变化,咱们都是为了健康,健康要持续下去,人要活的越长越好,那就是可持续性。

主持人吴斌:在漫长的探讨能诞生有价值的思想,在瞬间的激烈碰撞中也会产生新思考新启发,适道仁心走过4年,10多个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人问,你们究竟要走向哪里?
我们要去更远的地方,更远的未来。
来源:999适道人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2017——再见少年-范嘉辉 下一篇:十渡一日游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