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7十大必看好书古武无双 ,虚构非虚构一样精彩-福田工商联

年度十大好书·2017
○《深港书评》编辑部
到了岁末年初,也就到了书界各种总结、盘点、评奖的“放榜时间”。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各种书单雪片飞来,各类书榜扎堆评出,仅以表象论,仿佛我们的出版界、阅读界树上春树,形势都是一片大好。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在狂欢之余,冷静而客观地梳理我们的记忆,哪些书已经忘去,哪些书已不愿提起,哪些书真正留下了印记,又有哪些书需要我们的敬礼,这需要有一份表明我们态度的书单。
图书分类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标准,但虚构与非虚构却是大家都认可,而且最容易区别归类的分法。现在,编辑部成员每人一票,选出“《深港书评》年度十大好书·2017”虚构和非虚构各十本好书。
有人会问,中国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你们只选二十本,怎么选?
我们当然有自己的选书原则。首先,这二十本书内容的大前提必须是人文社科类;其次,它们必须是2017年度《深港书评》每周好书榜的上榜书目;
再次,这二十本书必须是2017年里在中国内地首次出版,重印书、再版书皆不在我们的选择范围内。
也有人会问,年终书榜书单那么多,你们这个有何不同?
除了分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别,我们也有如下的选择标准:
我们会紧盯自己的身边,聚焦中国;
相比不着边际的虚幻和距今久远的从前,我们更希望选出的书能贴近现实;
和庞大而质优的翻译书目相比,我们深知关注原创的价值与意义;
在碎片化阅读和段子满天飞的当下,我们在努力寻找能讲好故事的作者;
并非喜新厌旧,但我们会给新人新作更响亮的掌声;
最后,既然年终榜单书单那么多,我们还是希望能体现和而不同,彰显差异美感。
时间有一种隐秘感,就像昨日好像还在互道新年快乐,转眼2018年第一个月就快过完了。同样地,时间有时也会有一种滞后感,因为某些美好的东西而让时间暂停,甚至倒流。让我们借致敬这些好书,向已然越走越远的2017投上最后的凝视。如果你感到幸福脱口而出“真美好”,这就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
编辑部
↓↓↓↓↓↓
刘忆斯
主编
伍岭
编辑
谢晨星
记者
谭智锋
编辑
罗婉
记者
邓晓偲
编辑
虚构的想象,
在诗歌和小说中升华。
诗的词语像一道光
本年度虚构类十大好书入选了两本诗集,一是中国女诗人蓝蓝的《唱吧,悲伤》,二是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这两本诗集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收录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而且这两位都可堪称技艺大师和独特的沉思者。如蓝蓝在《格桑花》中写道:“格桑花,你用最小的闪电把我抓住/——由于一个人/那往昔一刻不停地走到今天……”这是时间的概念被蓝蓝形象地捕捉,尽管她所思考的并非读者所思,但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画面或故事留在心间。好的诗人,能让你的生命无限延长。
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虽然是一本译作,但仍然能感受到诗歌的巨大力量——“我看见你在平地上奔跑,/我看见你与风搏斗,/寒冷在你的唇上滴血。/我看见你突然折断,享用着死亡,比闪电更美,当闪电用你的血在白色窗玻璃上/溅落斑点。”在此要感谢他的译者树才,让法语诗句转换成中文后依然不失语言的震撼之美。博纳富瓦,这个智慧的老人“一直视僵硬的概念为诗的死敌”(树才语)。所以他的词就像一道光,能击中阅读者的心灵。
青年作家的传统与实验
让我们把视线落在小说上。2017年的中文原创作品是值得骄傲的,《积木书》将故事撕成碎片,但也能像积木一样搭成你我之间的故事。它们在一个个短篇小说里拼凑成我们的生活,你会感动、快乐,也会为这种拼接游戏而失去睡眠。
《好人宋没用》是分量极重的长篇小说,它虽然只是在讲一个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的一生,但“宋没用”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还可能是你自己。你不忍故事就这样走到结尾,更不忍看到一个小人物如此落幕。终其所以,你不忍看到的是自己的命运。
《早上九点叫醒我》是著名作家阿乙的最新长篇力作,这部让阿乙写到生病的作品是一部诚意之作。和阿乙惯常的风格一样,这次的故事依旧充满黑暗色彩。但阿乙关心的是一种人们在“非常态”下生存的状态,并同情着人性中的复杂剖面。尽管故事黑暗,又深挖人心,但阿乙的语言不失诙谐与幽默,文中常见精妙的比喻,让人读之痛快。其实,这些出色的小说家皆为“70后”,如今他们已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既接承了文学传统,又有自己新的想法,比如赵松的实验性的文体和任晓雯的古文今用,都是很好的范本。
同样是“70后”作家,梁鸿本次入选的作品是她的第一部虚构小说。梁鸿曾以《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两本非虚构作品闻名。但2017年,她带来了虚构的《梁光正的光》。书中发生在当代农村的故事,却绝非我们司空见惯的乡土小说类型,这里有过去文学中没有的崭新的农民形象,也有重新阐释的中国式家庭矛盾。
再说一本法国文学作品《温柔之歌》,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畅销书,作者为“80后”作家,其故事灵感源于真实案情。其中不乏对女性生存的艰辛、小人物的命运、爱与教育观念、支配关系与金钱关系的探索与揭露。
经典作品中的醇香之味
有了这么多好的作家和作品,我们也还是无法忽视经典作品的魅力。刘大任的《晚风细雨》,可以说是这位传奇作家面对时光流逝的缩影,他从《晚风习习》写到《细雨霏霏》,从年轻力壮到渐渐老去,我们不仅能读到乡愁的醇味,也能品出一部史诗的味道。
早已成名于英语世界,却直到2017年才被译成中文的《雪落香衫树》,是一部关乎公正与宽恕的作品,它更以多角度探讨了公平的问题,对于从亲情、爱情到民族情感等大大小小人间关系中善恶、道德之辨的微妙与复杂,偏见与悖论进行了辨析。最后我们还选了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是黎巴嫩裔的法国著名作家阿敏·马卢夫。他的这本《撒马尔罕》将虚构与历史交织在一起,升华了人们对东方的想象。
排名不分先后,以出版日期为序
《深港书评》
年度十大好书·2017
虚构类十种
《唱吧,悲伤》
副标题: 蓝蓝抒情诗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当代著名诗人蓝蓝的诗歌自选集,精选诗人1983-2014年间创作的诗作近200首,共分五卷。囊括了诗人的写作精华。蓝蓝的诗歌情感真挚、浓烈,思想锐利,语言灵动、圆熟而有力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的作品被译为英、法、俄等十余种语言在国际杂志发表。

《唱吧,悲伤》作者 蓝蓝
蓝蓝是一位对事物与形象具有敏锐感受力、对存在与生活怀有悲悯之心的诗人。对于蓝蓝而言,诗歌让我们与世界发生联系,既关乎感受力和想象力,又关乎良知和道德御宅囧。她以其对自然风物和当代现实的诗性沉思,展现了面对生活与世界时的善良、美好、责任和勇气。(谭智锋)
《积木书》
赵松 著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短章,描述着各种可能的视界,改造那些仿佛要生成故事的碎片侠盗猎魔2,使之变成残缺而又流动的成品。其中也包含耐人寻味的精短故事,像岛屿,漂浮在海流里。这是“小说”的阅读游戏,篇章的关联性是隐约暧昧的。它们像积木,但更像被突然击中的果实,在镜头模糊的高速瞬间里呈现近乎虚拟的缓慢场景。它是什么,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路线和想象的方式。
《积木书》作者 赵松
风格独特,充满文体实验气息。赵松每一篇小说都以省略号开始,仿佛无开端,无终结。他从文本中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场景,展开对身边世界的诗意描写,从中既可感受极端入微的观察,又能体悟精妙绵延的联想。(谭智锋)
《雪落香杉树》
(美)戴维·伽特森 著
熊裕 译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年6月
作者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一桩疑似谋杀案的庭审现场,却是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是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雪落香杉树》作者 戴维·伽特森
哈珀·李式的少数族裔杀人案,充满张力与悬念的庭审,为弱势人群争取公平正义,最后达到爱与宽恕的主题,《雪落香杉树》的经典性,可以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逐一找到,甚至在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上更加恢宏和出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这本书出版二十年后,“白人至上”仍是美国社会的弊病,美丽的香杉树洞,显然逃避不了这个世界的沉默与冷酷。(刘忆斯)
《杜弗的动与静》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树才 郭宏安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收入了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均为诗人代表作,而且也是译者精心修订的译文。他的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主流。
《杜弗的动与静》作者 伊夫·博纳富瓦
《杜弗的动与静》是一本全面展现博纳富瓦诗学思想的集子。这位法国诗人在诗歌写作中不囿于实物的表象,致力于通过语言召唤出存在物,追求一种“不落形相而尽得形相之妙的表达”。其诗节奏轻快而灵动,语言与形象极其鲜活,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修辞之美,同时又带有一种展现生命体验的沉思之美。(谭智锋)
《好人宋没用》
任晓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本书讲述了一位苏北女人宋没用在上海艰辛打拼、忍辱负重、立足生根的故事。宋没用生于1921年,因为是幺女,所以被母亲嫌弃,起名“没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没用”的女子,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拉扯大了五个儿女……她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熬过了战乱、饥饿,经受了种种政治风浪,顽强地生活着;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勤劳善良之中,不乏怯懦和精明,悲欢与坚忍,却始终恪守着对人“有用”的信条。
《好人宋没用》作者 任晓雯
三十多万字的长篇王筱婵,几经曲折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任晓雯没有丝毫拖沓,语言干净利落,多用明清小说里特有的简洁短句,在人情纠葛与时代变幻中,精炼的语言更显悲情的力量。(伍岭)
《晚风细雨》
刘大任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7年8月
收入中篇小说联作《晚风习习》《细雨霏霏》。《晚风习习》叙写的是逝世不久的父亲以及那个流离颠沛的时代。父亲是“五四”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革命的号召下走出穷乡僻壤,却因为性格和命运的拨弄,抱负难展。《细雨霏霏》中的母亲出身书香世家,当年迫不得已下嫁门不当户不对的父亲。从昔日风姿洒然铅华灿然的青春少女,伴着硝烟炮火与柴米油盐,到终于为琐细的生活洗去所有梦想的家庭主妇。作者刘大任从儿子的视角,讲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动荡中的中国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家庭故事。
《晚风细雨》作者 刘大任
作为海外华语文学中重要的创作者,刘大任的经历颇为传奇,《晚风细雨》虽纪念的是其父辈“抗战一代”,却带有作者“半自传”的影子。小人物的漂泊寻觅,诉说海外一代游子的共同心声;小家庭的变迁离合,映衬着大时代的家国背景。晚风细雨,沧海桑田,总有那么一种共通的情愫,可以跨越海峡两岸,从风华正茂走向风烛残年,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罗婉)
《温柔之歌》
(法)蕾拉·斯利玛尼 著
袁筱一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这是关于一个保姆杀死了她照看的两个孩子的小说。荣获2016年龚古尔文学奖。但作者违背了犯罪小说的一般规律,她从结局起笔:“ 婴儿已经死了”。接下来才是母亲米莉亚姆生育两个孩子之后的故事。米莉亚姆无法忍受平庸而琐碎的家庭主妇生活,她和丈夫保罗决定雇佣一个保姆,路易丝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路易丝无所不能、近乎完美,米莉亚姆夫妇总是骄傲地向别人介绍:“我家的保姆是个仙女。”随着相互依赖的加深,隔阂与悲剧也在缓缓发酵……作者冷峻犀利的笔触中渗透着隐秘的诗意,揭示着优雅生活表象和秩序之下,那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温柔之歌》 作者 蕾拉·斯利玛尼
温柔之歌并不温柔。蕾拉·斯利玛尼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平静表面下的“倒刺”丛生、暗涌起伏。十万余字的文本里,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种族、阶层、性别、教育……令人扼腕的是,故事的悲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止一次惊讶地发现,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甚至过于真实。(罗婉)
《撒马尔罕》
(法)阿敏·马卢夫 著
黄思恩 林子涵 彭广恺 译
红点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8月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撒马尔罕,但又不局限于撒马尔罕;它更发生在伊朗文化圈,发生在整个河中地区。奥马尔·卡亚姆和他的《鲁拜集》的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徐徐展开。在卡亚姆生活的年代,突厥人取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中亚新霸主,东方穆斯林世界的真正统治者为正值鼎盛时期的大塞尔柱帝国。透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中亚和伊朗在11、12世纪和19、20世纪的纷乱历史有所了解。
《撒马尔罕》作者 阿敏·马卢夫
一本《鲁拜集》串起了千年中亚史,阿敏·马卢夫对历史超强的描画能力,以及对故事超强的铺陈能力,让人真以为他就活在历史中,而跟着他的故事,我们也似乎来到了历史之中,穿行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以及故事的角色之一。然而,在历史的过山车中穿越,这本书既让人感觉惊喜刺激,也有一种浓浓的宿命感与无奈感。(刘忆斯)
《梁光正的光》
梁鸿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故事以梁光正老年执意寻亲报恩为起点,子女们得以回顾父亲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般屡战屡败、永不言弃的奋斗史和爱情史。随着记忆的深入,一件尘封多年的可怕往事浮出水面,子女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良心和对父亲爱恨难明的情感纠葛。梁光正的世界就像一团孤独的乱麻,热情地席卷过所有人,留下一地慌乱。他是一个农民,也是个斗士,他的一生就这么愚蒙而固执、仁厚而浪漫、自大而狂热地战斗着,像一条无理取闹的“老狗”。直到他棺材落地,人们才突然发觉,这世界过于空旷。
《梁光正的光》作者 梁鸿
非虚构作家梁鸿的虚构小说,虽然这次的主人公也姓“梁”,但却是身在梁庄心在四方。“戏精”梁光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农民形象,乐观、荒诞、不合时宜。但在他的身上,你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农民的故事,而是一个“人”的执着与挣扎。现实中,人人都是“梁光正”,却又不敢成为“梁光正”。(谢晨星)
《早上九点叫醒我》
阿乙 著
译林出版社
2017年12月
主人公宏阳喝醉后,向自己的内人叮嘱,让她做一个人体闹钟,到了早上叫醒他。次日晨,等到要叫醒他的时候崇华中医街,他的内人发现他已经死了:他把自己喝“死”了。小说由此开始,通过对一场仓促、敷衍的葬礼的讲述,回溯了宏阳——一名曾被简单认为只是亡命之徒的文盲——如何利用自身的暴力优势和必要的诈术,成长为镇上闻人的经历。在这个人身上,没有爱情、信仰、义气和亲情。小说通过他,对逐渐消失的乡村及其人物进行了画卷式的描写。
《早上九点叫醒我》作者 阿乙
阿乙的首部长篇小说道尽了人心的卑微,而从这卑微中,皆能读出浮世与人情的缥缈来,当一切化为泡影,家族伦理与俗世权力也将遭遇践踏精正福源堂。“早上九点叫醒我”更像是哲学式的问题,由谁来叫?又是否能醒?面对一串串疑问,阿乙给出的答案就藏在人性的阴暗里。(伍岭)

看完虚构类的十大好书
我们再来看看非虚构类的年度十大好书
非虚构的真谛,
在亲历与沉淀中弥新
那些记者和他们的时代
记录历史,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有一个群体,他们出入于各种第一现场,搜寻着历史的蛛丝马迹——他们就是记者。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这恰恰也是历史的灵魂。2017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就有三本书是出自于记者之手。《南京1937》的作者是一位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东亚任驻外记者的丹麦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达十余年之久。在他笔下生动详尽地展现了南京保卫战的史诗场面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岁月。
《追寻历史》的作者白修德是美国的传奇记者,其敏锐的新闻视角,深沉的历史感、正义感,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对于今天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依然具有鼓舞和启发意义。
《黑旗:ISIS的崛起》则来自于《华盛顿邮报》中东问题资深记者沃里克的书写,本书在描写ISIS崛起过程的同时,采用了场景变换的小说式写法,以ISIS制造的多起恐怖案件连接全书情节发展:约旦酒店爆炸案、汽车炸弹连环爆炸案、刺杀美国大使……堪比好莱坞大片更惊悚、震撼。
用脚步丈量历史
在本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中,以地理区域空间为度来追溯与呈现历史的著作也不少。在写了《再会,老北京》之后,在中国居住了十年的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又开启了另一段“东北之旅”,其《东北游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同样是在行走中发现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行脚记”。你或许很难想象,这位53岁的学者是如何穿越山川河流,徒步行走四百五十公里的?正是他的这次跋涉旅行,才有了这本史学家写成的非虚构作品。
在人们的视野里,两极地区似乎总是遥远的存在,《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则告诉我们,历史从来都不遥远。澳大利亚学者大卫·戴不仅为我们记录了南极洲的历史,还让我们发现,在这一片小小极地中竟浓缩了人类千百年来对于土地和资源控制与竞争的残酷现实。
不同视角与身份
重返历史现场
从横向的空间跳跃开来板栗电影网,若我们从时间纵向的纹理来看此次入围的非虚构十大好书,可以说其内容贯穿古今,作者身份跨越了各个领域。
在社会陷入教育焦虑的当下,学者李弘祺的《学以为己》回溯到中国教育的源头,并发掘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作家刘齐的《我的串联生活》则从个人“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切入,重返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现场。正因为刘齐的真实书写,这本书也成为官方档案之外的更为鲜活的历史记录。
在这些书中,陈东东的《我们时代的诗人》无疑是特别的一本。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他以诗人的视角,素描了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样貌与故事。与其站在门外看风景,或许听听诗人自己讲述诗人们的故事,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些当代诗歌夜空里最“明亮的星”。
而《最危险的书》,则是一本关于《尤利西斯》的“书之书”。作为一本一度被英、美两国查禁,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罹患眼疾、生计无着的境况下陆续写出的书,《尤利西斯》如今被所有的评论家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著。《最危险的书》的出版,是对乔伊斯的一次致敬,也是对一段文学往事的钩沉。
排名不分先后,以出版日期为序
《深港书评》
年度十大好书·2017
非虚构类十种
《南极洲》
副标题: 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
(澳)大卫·戴 著
李占生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自17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极洲》作家 大卫·戴
在“世界上最后一块无主之地”上,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大卫·戴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南极历史的图卷,作者不仅叙述精道,研究成果丰富,更在这神秘的极地为人类打开了一扇了解它的窗口。(谢晨星)
《黑旗》
副标题:ISIS的崛起
(美)乔比·沃里克 著
钟鹰翔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一开始,扎卡维团伙的名字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后来改为“伊拉克伊斯兰国”(ISIS)。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这一次,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选择作壁上观,拒不出兵。ISIS利用国际形势,以及当地无政府、无管治的状态,再次让恐怖主义落地开花。关于战争的悲剧,作者的总结是令人信服的、权威的。本书于2016年获得第100届普利策奖。
《黑旗》作者 乔比·沃里克
一本比美剧《国土安全》还要精彩、好看的非虚构佳作,不但巨细无漏地讲述了“新恐怖大亨”扎卡维从发迹到毁灭的历史,还引出了更为恐怖的ISIS的崛起。本书全景式地扫描十余年的中东反恐,让我们能清晰地读懂这一地区的乱象与危局究竟何以至此。(刘忆斯)
《东北游记》
(美)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2月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历史中。但仍然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可在本书作者眼里,他在东北乘坐的火车、曾漫步而过的建筑、走过的大道两旁的赤松……都是历史的印记,都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迈克尔·麦尔1995年作为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与感情。
《东北游记》作者 迈克尔·麦尔
和何伟(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不同,迈克尔·麦尔这本书并非在现实空间上移动,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穿梭。然而,让这本书更好看,或者说更接地气的是,麦尔还写了他与他的中国妻子的情感之旅。虽然书名叫“游记”,但麦尔却并非一个游客,他作为“东北女婿”,对妻子的家乡显然更有感情,这也让他笔下的东北和东北人更形象更可信更具神韵与回味。(刘忆斯)
《我们时代的诗人》
陈东东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4月
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东东十年心血之作,讲述你不知道的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陈东东希望通过素描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当代汉诗轮廓,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作者深信,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就是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而这,正是他写作此书的衷心。
《我们时代的诗人》作者 陈东东
《杜弗的动与静》是一本全面展现博纳富瓦诗学思想的集子。这位法国诗人在诗歌写作中不囿于实物的表象,致力于通过语言召唤出存在物,追求一种“不落形相而尽得形相之妙的表达”。其诗节奏轻快而灵动,语言与形象极其鲜活,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修辞之美,同时又带有一种展现生命体验的沉思之美。(谭智锋)
《学以为己》
副标题:传统中国的教育
李弘祺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真正的知识来自于个人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一个文明不外乎是它的教育发展史。在社会陷入教育焦虑的当下,《学以为己》回溯到中国教育的源头,梳理这一对中、日、韩、越南等国家影响甚远的传统。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描述中国传统教育,运用了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民俗史等多学科的成果和资料展开论述,视野广阔。本书建立在对传统社会中国教育制度、思想、活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是一部以专题形式撰写的中国教育史通论著作。
《学以为己》作者 李弘祺
上迄商周“辟庸”“泮宫”这些“中国最早的学校”,下至晚明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就像信奉宗教一般虔诚的“东林学人”,与其说李弘祺先生是在书写一部“中国教育史”,倒不如说他在借中国传统教育形态、体制的发展演变,进而阐述中国人思想与人格的塑造修炼。(刘忆斯)
《我的串联生活》
刘齐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7年7月
本书汇集了著名作家刘齐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文章若干篇,包括“我的串联生活”“我的足球生活”“我的宣传生活”“我的地震生活”等,以细腻的笔触回望十四岁少年眼中的荒诞岁月,记录了那些温暖人心的往事。刘齐的纪实文字透着豁达和智慧,对那段特殊岁月也有着真诚的记录和冷静的反思。
《我的串联生活》作者 刘齐
回望历史,尤其是回望自身在大时代下的历史,是需要勇气的。刘齐以客观、冷静的笔法、幽默诙谐的漫画彰显了这种勇气,并在苦涩与艰辛的生活里,带给我们人性之光。(伍岭)
《从大都到上都》
副标题: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罗新 著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2017年10月
北大教授罗新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韩志胤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神威茄子,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本书还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从大都到上都》作者 罗新
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罗新从象牙塔里走出,从元大都(今北京),徒步走到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他用双脚一步步丈量这四百五十公里昔日元朝皇帝的“辇路”,观察并体悟着那个他研究的“遥远迷蒙的中国”,与眼前这个真实的中国究竟有什么关联。这还不算,他甚至打通四维空间,带我们进行从历史到今天的“互联”。(刘忆斯)
《最危险的书》
副标题: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美)凯文·伯明翰 著
辛彩娜 冯洋 译
单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0月
这是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从地下到公开,从查禁到合法的过程。作者以杰出的想象力让乔伊斯和他的文学世界重现,栩栩如生,书中诸多细节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主要的是,在这部非虚构作品里,不仅情节引人入胜,书中还聚集了一些生动而鲜明的人物。由一本书串起的“文学史”,足以让一名小说家名垂青史。
《最危险的书》作者 凯文·伯明翰
和《尤利西斯》在文坛的地位一样,这本书的出版史也同样堪称经典。如果把这本书问世的艰难经历对应这本书的“父亲”——詹姆斯·乔伊斯的一生,也会有一个相同的词:史诗。一本书击败了一个体制,或者说,一本书击败了一种观念,究竟凭借的是什么?《尤利西斯》为艺术铲平了所有障碍,要求艺术形式、风格和内容享有毫无约束的自由。是的,谁说艺术只能包括美。(刘忆斯)
《南京1937》
副标题:血战危城
(丹麦)何铭生 著
季大方 毛凡宇 魏丽萍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1月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黑暗阴影。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作者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与残暴任由爱。
《南京1937》作者 何铭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已所剩不多,但历史的真相必须被铭记,被镌刻。这是一个丹麦人写给西方读者的南京浩劫之书,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南京大屠杀,一个月的时间,300公里(从上海到南京)“充满死亡和毁灭的炼狱之路”,这本书填补了英语世界对这段历史完整叙述的空白。何铭生(Peter Harmsen)将官方史料与民间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共冶一炉,写出了一本兼顾时代与个人,穿插宏观和微观的非虚构写作样本。(刘忆斯)
《追寻历史》
(美)白修德 著
石雨晴 柯育辰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博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和肯尼迪家族的悲剧——美国传奇记者白修德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还将20世纪这些重要时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实书写。作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美国驻华传奇记者、汉学家费正清入室弟子,白修德对世界政治形势和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白修德积累并保存的一手资料更为20世纪世界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追寻历史》 作者 白修德
作为美国记者中的传奇,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见证者、记录者以及讲述者。在这本回忆录中,我们跟随他的经历,通过他的学识,尤其是那绝对诚恳、不说假话的姿态,让我们得以重回历史当中,与那些风云人物谋面、相交,将那些事实真相追寻、捍卫。(刘忆斯)
上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诗两首-古典诗词鉴赏 下一篇:乾隆的母亲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