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7国际博物馆日特辑之二:学院与田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简记-美术遗产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于1946年成立于法国巴黎。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李剑芒,确定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本次主题关注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博物馆努力造福社会,致力于成为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场所,同时强调,接纳具有争议的过去是走向和解、畅想共同未来的第一步。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美术遗产”专文介绍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以飨读者。
学院与田野: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简记
董永俊
位于北京花家地的中央美术学院,五号教学楼二层一间不足一百平米的普通房间里,在朴素甚至有些陈旧的展柜中,陈列着各类来自乡间的物件或器物,这些由籍籍无名的劳动者所制作的、倾注了最朴素的夙愿与情感的具有审美性的物用,被学界称为“民间美术”“民间艺术”(简称“民艺”),也被称为“本原文化”“本源艺术”“母体艺术”等。这间投注两代人心血所开设的展室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着来自于乡村日常生活却蕴含古老本原哲学的民艺品,这在现代美术学院收藏展览格局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图01)

图01/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为学院民间美术教学和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空间陈金财,同时也成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交流平台。
01
民间美术学科发展的硕果
若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的发展脉络,就要追溯民间美术系的历史渊源。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的江丰院长不遗余力地推进民间美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于1980年建立“年画连环画系”,彦涵先生首任系主任,行政与教学工作的筹建者与主持者则由杨先让先生承担。1985至1986年之交,靳之林先生带领六位陕北和陇东的剪花婆婆来学校传授民间剪纸技艺,这一举动产生了轰动效应,被杨先让称为“建立民间美术系的前奏”,随后于1986年4月,年画连环画系改建为“民间美术系”。 01 改系成功,中国民间美术学科刚刚起步,也面临教学模式和理论建设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民间采风考察。在靳尚谊和朱竹两位先生的协助下,争取到基金会资助,启动“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项目。1987年夏,即将奔赴黄河流域考察前夕,吴作人先生对杨先生说道:“你马上要去黄河采风,我想了几个字给你。”说罢在一张四尺宣上写成八个大字:“从无到有,积少成多。” 02 尽管推进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然而,这情真意切的勉励依然在鼓励着后继者龃龉前行,这幅题词至今被珍藏在陈列室。(图02)

图02/吴作人先生为原民间美术系题词:“从无到有,高兮妍积少成多”。
1987年7月至1989年6月,对黄河沿岸八个省、七个民族、一百个左右县镇进行了考察。由杨先让先生带队,每次行程组织不超过八人的不固定的小型队伍,前后参加的人员有冯真、靳之林、叶蕾蕾、杨学芹、吕胜中、陈开民、张彤、马路、杨阳、张朝辉、刘乃胜、乔晓光、王赓飞、孙勤、刘长春等,并包括录像人员。两年间,考察行程不顾寒暑挤车投宿赶路,辛苦异常。先后进行了十四次考察之行,杨先让先生是唯一走完全程的队员,考察项目完结,他与女儿杨阳合撰名为《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的著作,此书对黄河之行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与总结。考察中采集到的影像素材编辑完成了一部四十五分钟的纪录片《大河行》水晶骨头。由杨先让先生领衔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奠定了民间美术教学注重田野考察的教学模式,对后续的专业教学、研究与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图03)

图03/1988年,赴青海平安考察皮影戏,在皮影艺人刘文泰(后排左四)家合影,后排左五为杨先让,前排右一为杨阳,前排中间坐者为乔晓光。
在“第十一走”青海考察结束时,杨先让先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想: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艺术实践上以及组织和教学上,去对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深度的科学与学术研究,而那些简单的“寻根”和走与“世界艺术同步”的道路,与我们的目的风马牛不相及,为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元气,为了摆脱那些矫揉造作的胭脂气,还有象牙塔里做哗众取宠、无病呻吟和自作多情的姿态,就必须向民间去! 03
考察过程中,队员节制花销、省吃俭用,边采风边搜集,收集到大量民艺品,这些来自原产地的民间美术精品及其文化内涵都记录在《黄河十四走》书中,实物与文本相印证,更具文献学术价值。尽管,基金会明确指出研究成果和收藏品归个人所有,但是,杨先让先生将这批珍贵的收集品留给了学院,创建了“民间美术陈列室”,成为弥足珍贵的教学与科研资料。陈列室的建立是民间美术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确立了田野考察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学科理念。
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学院,无疑为现代美术教育打开了新视野。陈列室虽小,却是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文化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乡村的一个窗口,使民间美术跟学院发生了具体的关联。在当年黄河之行所处的时代,那些经历过传统农耕时代的老一辈乡村传承者尚且活跃,随着时间流逝在逐渐凋零,很多承续传统的经典民艺作品可能只保留在陈列室。应该让陈列室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层面的作用。
02
进入“非遗”时代
1994年,民间美术系改为“民间美术研究室”。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迁出王府井校尉胡同原址暂驻大山子北京电子器件二厂中转办学,即所谓的“二厂时代”,民间美术陈列室的藏品被完整装箱打包运往二厂,是年9月开学后,在四楼的一间屋子内重置陈列室。2000年,另有部分藏品被运往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展”。2001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搬迁至花家地新校区。
世纪之交,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的命运跌入低谷,正值生死抉择的当口,适逢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美术专业抓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而实现了“非遗”转型。基于20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底蕴,顺应新的社会的发展形势刘昭华,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央美术学院在民间美术研究室基础上,于2002年5月8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间美术陈列室的藏品被安置在今址,部分作品被放置在展室内成为长期陈列,这一陈设格局保持至今。2003年,以美术史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师资为基础组建“人文学院”,并创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学系,民间美术陈列室成为人文学院非遗教学的重要资源。
非遗中心成立后,乔晓光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作为项目主持人正式承接“中国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工作:确定传承人;调查、记录并整理图文资料;编纂申报文本与拍制纪录片;筹办“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先后经过三次申报,最终于2009年申报成功,“中国剪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过程中,中心征集到的部分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作品被陈列室收藏,这部分藏品既是剪纸艺术杰作,也是剪纸申遗项目工作的历史见证。
2002年女王密令,为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提供《民族、民间美术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草案》,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起草《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册》编撰大纲,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撰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传承项目实施规划草案》;2009年,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编写全国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民间美术的界定、分类、分布、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陈列藏品所提供的重要知识参照。

图04/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研讨会”。
2002年10月,由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并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来自近3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60多人参会,这次研讨会也被认为是首次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引入高校的会议; 04 2004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图04)。在中国“非遗”项目启动之初,在学界对非遗尚无普遍认知与深入研究时候,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首次教育教学研讨会以及国际研讨会,无疑起到了在高校与各专业领域进行推介与动员的作用,而参观民间美术陈列室作为会议活动安排的一个环节,对于推及作为重要非遗类型的民间美术的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民间美术陈列室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特色展陈,屡有国内外政要观览,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携夫人曾参观东岳庙的民间美术陈列室藏品展览(图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专员木卡拉专程前往陈列室观摩与交流,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以及诸多专家学者都曾莅临参观(图06)。历年来也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大师与非遗传承人到陈列室参观、授艺与示范。

图05/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及其夫人参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藏品
图06/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参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
03
陈列室的庋藏
从王府井到“二厂”再到花家地,中央美术学院经历了两次迁址,民间美术陈列室也辗转迁移,经受时光损耗,加上展览条件有限,藏品的色彩已有些许消褪,但是,这些饱含鲜活生活的作品被完好保存在陈列室当中,依然感动与震撼人。两代民间美术人在执着与勉力地守望与维系着这一方民间文化阵地,那点点滴滴、精挑细选的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着村庄的足迹,蕴含每一个参与者的心血与情感孙膑赛马,每件藏品也都有独属的故事。
2014年11月以来,我们持续对民间美术陈列室的藏品进行了彻底全面的清查,并完成登记立档工作。目前,民间美术陈列室的收藏,涉及剪纸、刺绣、服饰、染织、泥彩塑、石雕、皮影、宝卷、陶瓷、年画、农民画、宣传画、连环画、照片、手迹以及原民间美术系(暨原年画连环画系)学生习作、创作等藏品,数量在8270余件,在展厅长期陈列350余件,其他藏品则保存在库房中。
长期展览设在陈列室展厅,展示了各类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品,展厅空间呈“凹”字形布局,根据作品的体量与材质特征,通过展柜陈放与立面悬挂等方式展示,除作品实物外,还通过展板与灯箱的方式呈现田野活态照片以及相关文化信息。在文献与文本方面,在展厅里展览了吴作人为民间美术系题写的“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题词,江丰先生于1981年为年画连环画系学生成绩汇报展览所作的前言原稿,以及彦涵、杨先让、靳之林等诸位先生的手稿,还有艾青、江丰两位先生编选的《西北剪纸集》(1949年),也展示了历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在民间美术与非遗领域的代表性著述。另外,也通过展板的形式展示田野调查期间拍摄的具有文化价值的部分照片。

图07/河南淮阳泥塑玩具“泥泥狗”
图08/江西南丰傩戏面具
关于展品陈列,选取各类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泥彩塑类陈列作品,主要有陕西凤翔、河北的彩塑、山东的叫虎以及河南的泥泥狗(图07)、泥咕咕等泥塑作品;面具类陈列品,展示一系列江西南丰的傩戏面具(图08)以及云南地区的彝族吞口等作品;石雕类陈列品,展厅陈设有各地区的小型石狮;年画类陈列品,主要为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及高密扑灰年画(图09)等;染织刺绣类陈列品,主要有土家族西兰卡普与挑花、苗族刺绣、山西汉族刺绣等作品;服饰类陈列品,包括汉族虎头帽、虎头鞋、绣花肚兜以及苗族百鸟衣(图10)、背带等作品;陶瓷类陈列品,包括民间瓷器以及瓷人等作品;此外,还展陈了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儿童玩具。

图09/山东高密扑灰年画
图10/贵州苗族百鸟衣
民间美术陈列室所有类型的藏品中,以布艺作品为大宗,都是在黄河之行沿途中,由考察队收集到的。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分布广泛,并且具有地域性的色彩、造型、功用与习俗特点。在考察行程中,杨先让先生目睹并记录下了传统乡村民俗生活所制作使用的“布制品”(即布艺品)的本质内涵,他在《“黄河十四走”之后的思考》写道:
(布制品)属于民间妇女艺术创造中一项综合性品种,是主体造型、平面造型和色彩造型的综合体,范围包括布玩具、娃娃耳枕、香袋荷包、童鞋童帽、肚兜围嘴、绣坠钱袋以及鞋垫等,用现代名称可曰“软雕塑”。除了香袋、荷包和肚兜是结合端午节民俗为儿童消灾纳福而做外,可以说布制品大部分是为了表达爱情的礼品与信物。具体来说,就是农家妇女对情人和娃娃表现爱心的艺术结晶。……农村妇女们以全身心的感情创造的布制品、形象大都从本源艺术传承下来,如蛙、龟、鱼、龙、虎、鸡、凤、葫芦、莲花、太极、八卦、十二生肖等。布制品与面花、剪纸、刺绣的传统题材完全一致,其哲学、美学观点以及主题也相同,都是古代阴阳五行观及生命、生殖繁衍的歌颂等等。……妇女艺术实在是民间艺术最重要的部分,是母体,故可称之为“母体艺术”。……母体艺术与商品无关,与艺术的专利无缘,它的创造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性的艺术活动。 05
在陈列室中,展示了部分不同种类的布艺品,倘若驻足细细端详,那蕴含着母性真切祝福的针脚与绣样所透射出的光韵,不禁令人动容(图11)。

图11/陕西布老虎
展品中有三件形状如信插的作品往往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是一种用硬纸、布、刺绣制作的彩挂盒,很像土陶罐,上面绣有传统纹样。这三件展品分别是一单与一双,俱为前罐式,前者为“娃娃坐莲”形状,后者为一对瓶插花形状,罐面为花鸟图案刺绣,罐口上端装饰布花、蝙蝠,罐底垂挂吊坠,造型雅致、工艺精细。所谓“灯取”也写作“灯曲”,据说,来自于古代“崇火”习俗,用于保存火种的陶罐称为“火种罐”,经过发展,取火技术提高,在薄木片上沾硫磺,这种引火物即“灯取”,灯取罐就是用来盛放“灯取”。 06 陕西关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姑娘出嫁前要制作一对“灯取罐”,这是婚俗里必不可少的东西。实际上已无实用价值,灯取罐取的是谐音“等娶”的意思。 07 灯取罐成了女人等待男人来娶的象征物,寓意传宗接代的“子孙罐”,蕴含生殖繁衍、阴阳和合的象征性。以“灯取罐”为代表可以折射出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本原文化:人类一要生存,二要繁衍,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构成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图12)德吉才仁。 08

图12/陕西灯取罐
在立柜式灯箱里布置了三组皮影人物、道具及布景作品,这套皮影造型端庄,刻工精细,质地厚实细腻,可明显感觉到岁月侵蚀的痕迹,颜色已经黯淡,然而薄厚均匀的皮质并未卷曲,可见其用料与做工的考究。尽管,这套皮影已经黝黑,当按通灯箱开关,灯光透过乳白色的背衬漫射出柔和的芒炎,映透出皮影的状貌,色彩隐约映现,尽管光彩不再,但另有深沉古雅的韵味。靳之林先生认为,这套来自于山西侯马地区的牛皮影,可能是清代中期甚至早期的作品,其价值即在于完整性,过去有财力的地主会请巧匠制作一套精良的皮影珍藏,演影戏时,只请艺人表演,自己提供皮影,并不使用戏班影箱,所以,这套在地主大院中有序传承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皮影比较珍贵。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靳之林与李振球先生的促成下被陈列室收藏。(图13)

图13/山西侯马皮影人物
人生苦难、命运坎坷的库淑兰以其创造的灿烂吉祥的剪纸艺术而闻名于世,库淑兰用生锈的大剪刀将五颜六色的彩纸剪贴出她心灵中的美好世界,库淑兰的作品在表现技巧和语言元素上都是传统的,而多彩套贴的剪纸艺术手法是她深厚传统功底的创造性升华。民间美术陈列室收藏库淑兰的《一树梨花靠粉墙》《想起贤妻睡不着》《官凭印,虎凭山》《剪花娘子》等剪纸作品。品读库淑兰的作品,绝不能脱离和“口夸子”(即民间歌谣)的关联,因为库淑兰为每幅作品都配上了歌谣,如《一树梨花靠粉墙》(节选):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一学针线毛帘绣,二学裁剪缝衣裳,三学人来客去不慌张三联屏,出厨房、进大房。《想起贤妻睡不着》(节选):黑了歇到店子河,想起贤妻睡不着。第二转回家,我门前有个西坪摊,柳树把梢窝。《官凭印,虎凭山》(节选):两口子打捶没人说,弟兄们打捶动乡约。官凭印,虎凭山,婆娘凭哩男子汉。《剪花娘子》: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遛渠在外边,没有庙院实难堪。热哩来了树梢钻,冷哩来了烤暖暖。进了库淑兰家里边,清清闲闲真好看,好似庙院把景观。叫来童子把花剪,把你名誉往外传,人家剪的琴棋书画八宝如意,我剪花娘子绞的是红纸绿圈圈。“剪花娘子”正是库淑兰的自况,剪纸是她表达自我的心象。库淑兰歌谣与剪纸浑然一体,作品内涵具有淳朴的人性和诗意。陈列室内也陈设了一孔用木板制作的窑洞模型,墙壁上装饰有仿制的彩色拼贴剪纸,再现了窑洞里的生活场景。此外,民间美术陈列展示的剪纸类型还有陕西、河南、河北、贵州以及吉林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图14)

图14/陕西旬邑库淑兰彩色套贴剪纸《剪花娘子》
04
结语
深居中央美术学院青砖灰墙的院落式校舍中,一个普通的屋室空间寄寓了平凡而朴素的民艺世界,在默默讲述着已经渐行渐远的乡土社会的故事。如今申爱罗,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转变,村社民俗逐渐演变,曾经世代传承的手工造物传统濒临断裂,当务之急,收集已经或正在失去功能性的民俗物品,记录文化信息,通过陈列进行宣教与传播,实现文化传承与授受,应该是现代学院教育的题中要义。民间美术陈列室仿若一口隔世的“窖藏”,尘封着那些业已远离现代生活却蕴含本原观念的民艺品,在等待新时代语境下再现光辉的契机。

图15/山西民间刺绣百花帐
图片均由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提供

注释:
01 杨先让:《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成立始末》,载《美术》,2010年第10期。
02 杨先让:《海外漫纪》,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03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376页。
04 参见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05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466-467页。
06 李福蔚:《灯曲罐的文化内涵即传承流变》,《寻根》,2015年第3期。
07 乔晓光:《沿着河走》,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年,第134-135页。
08 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乔晓光主编:《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汉声编辑室:《剪花娘子库淑兰》,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9年。
乔晓光主编:《活态的纸文明: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乔晓光:《沿着河走》,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年。
杨先让:《梦底波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董永俊,男,1986年出生,辽宁大连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07至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分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梅绮 。参与编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即将出版。
相关链接:
2017国际博物馆日特辑之一:“学院品质”与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品牌展览介绍
在大学与社区之间建立非遗传承的互动模式
守持乡村人文理想: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业建设与实践历程
中国少数民族村社剪纸传统研究
耕耘在另一条“丝绸之路”上:乔晓光用中国剪纸讲世界故事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文物保护
上一篇:胡车儿 下一篇:2017.5.29挑战玻璃栈道——丹东凤凰山一日活动135元-新民中旅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