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0余位政要名流为《铜官感旧图》序跋题识-金炼书说

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自杀未遂引起的一段是是非非,湘军幕僚作的一幅图引来左宗棠、康有为、王闿运、蔡元培、徐世昌等近世政要名流纷纷序跋题识,这段旷世奇闻就是《铜官感旧图题咏》,它与却与望城的铜官和靖港有关。

铜官与靖港座落在湖南长沙望城的湘江两岸,两个古镇隔江相望。164年前的初夏,也就是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在铜官和靖港的湘江边发生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斗。战事伊始,湘军即“乡团勇先溃,陆军随之,所结浮梁断,溺毙二百有奇。水师中贼伏,亦溃。贼艘直犯帅舟,矢可及也。”(李元度语)。情急之中,曾国藩双眼一闭,纵身一跃,投入湘江中。即将没顶之际,曾氏幕僚章寿麟(字价人)及时跃入江中,救起曾国藩。并谎报说湘军在湘潭大胜,以稳曾国藩的心,才让曾国藩中止自杀,回到了长沙。

事情本应当这样就完了,湘军经过十年的艰苦斗争,平定太平天国大乱,曾国藩因此功成名就。然而光绪三年(1877),此时曾国藩已去逝4年,章寿麟告老还乡。从南京回湖南,逆江而上,从洞庭湖转入湘江,途中经过铜官和靖港。章寿麟泊船于此,画了一幅画,就是《铜官感旧图》。于是就有了《铜官感旧图题咏》的故事。
曾国藩这等显赫人物,铜官投水被章氏救起这等轶事,加上章氏有感而作的山川图画,这自然是作文赋诗的好题材。章寿麟图画好之后,湘军集团的核心人物、边缘人物、以及与湘军有关的各界人士,一百多个人,几乎都是近代史上的名人,莫不看重这一段故事,纷纷借此,一陈旧情。在这幅画的后面,或写文章,或赋诗,或题词作曲,密密麻麻一大片。章寿麟的两个儿子亦请海内外名人题图,至宣统二年(1910),有诗文120多篇,章的儿子将这些序跋订成4册,题名《铜官感旧图题咏》,石印成书出版。此后,仍颇受社会名流看重,后世名贤亦追随前人题跋题识,陆续题写诗文,前后达200余位,达8册。1969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再版,2010年10月岳麓书社出版《铜官感旧图题咏册校订》,2012年7月,《湖湘文库》辑入《铜官感旧图题咏册》。

如此多的政要和文人舞文弄墨,来看看他们是哪些人呢?让笔者来做一回文抄公黄淳梁,留作资料。
左宗棠(军机大臣)、李元度(曾官贵州布政使)、俞樾(进士,学政)、王闿运(著名文人)、张之万(兵部尚书)、姜丙和林纾(京师大学堂讲席)、廓轩(进士编修),徐树铭(进士,官工部尚书),郑孝胥(曾官湖南布政使),薛时雨(进士,曾官杭州知府),陈士杰(曾官浙江巡抚),梁肇煌(进士,曾官江宁布政使),卞宝弟(曾官闽浙总督),徐树钧(曾官监察御史),姜筠(礼部主事,长于书画),李文田(礼部侍郎,书坛名家),吴汝纶(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傅云龙(曾任海军衙门总办),张謇(光绪状元,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总长),史念祖(曾任广西巡抚),赵炳麟(进士编修),马炯章(曾任陆军部主事),胡思敬(进士,监察御史),陈长橿(进士,官户部主事),沈同芳(进士,翰林庶吉士),汪荣宝(驻日公使),王景沂(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蔡元培(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曾熙(进士,提学使),张百熙(进士,户部、邮传部尚书),盛昱(进士,编修),李瑞清(进士,江宁布政使),曾广钧(进士,编修,曾国藩之孙),袁绪钦(进士,户部主事),王铁珊(进士,兵部主事),吴嘉瑞(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谭绍裳(知县,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徐世昌(进士,军机大臣,曾任北洋政府总统),骆成骧(进士,京师大学堂提调),郭曾炘(进士,太常寺少卿),陈衍(官报局编撰),沈瑜庆(贵州巡抚),王诩(海门训导),凌翰甫(长沙人),陈作霖(奎光书院山长),铁龄(有日记传世),黄膺(云南泸西知府,创立南学会),罗正钧(天津知府,山东提学使),许叶芬(进士,编修,江苏镇江知府),陈嘉言(进士,编修,江州知府),杜本崇(进士,编修,四川绥定知府),何承道(四川知县),赵藩(云南省图书馆馆长),陈荣昌(进士,编修,福建宣慰使),李子荣(进士,曾任四川双流知县),李登云(浙江乐清知县),皮锡瑞(南学会会长),王以敏(进士,编修,江西抚州、瑞州知府),宋伯鲁(进士,编修,监察御史),洪良品(进士,编修,户部给事中),张莹(举人,工诗画),吴士鉴(进士,清史馆纂修),金式(进士,编修),李希圣(进士,官刑部主事),易顺鼎(官广东钦廉道道员,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林灏深(林则徐之曾孙,官学部左参议,工诗善书),杨增荦(进士,官刑部主事),陈宝琛(进士,内阁学士),黄传祁(上海崇明知县),王耕心(有文传世),程颂万(工词章董万瑞,诗人),程璟光(曾结湘社,文采风流),罗维垣(进士),陈曾佑(进士编修,官甘肃提学使),王乃徵(进士编修,代理湖广总督),陈毅(进士,邮传部右侍郎,资政院参议),冯煦(进士编修,安徽巡抚),陈三立(进士,官吏部主事,陈宝箴之子),王继香(进士编修),侯昌铭(国史馆校对,主讲松梁书院),费念慈(进士编修),饶智元(候补内阁中书,孔会副会长),吴郁生(进士编修,军机大臣)魏秋立,袁励准(进士编修,南书房行走),邓辅纶(浙江道员,主讲文正书院),王鹏运(内阁中书,礼部掌印给事中),缪祜孙(进士,官户部郎中,译署章京),徐正淳(充贡使),穆志锐(不详),文廷式(进士编修,大理寺正卿),江标(进士编修,官湖南学政),余诚格(进士,陕西、湖南巡抚),俞鸿庆(进士编修),刘岳云(进士),徐琪(进士编修,官福建学政,工书画),王仪通(进士,内阁中书,京师大学堂提调),张孝谦(进士编修,监察御史,强学会总董),八指头陀(曾选为中华佛学会总会会长),章梫(进士,国史馆纂修),丁惠康(曾加入南学会,有诗文传世),鹿传霖(进士,军机大臣,两江总督),汪洛年(擅书画,两湖师范教席),葆初(官散秩大臣,工书画),陶濬宣(工书艺),何维朴(何绍基之孙,官内阁中书,工书画),成昌(四川夔州知府,工诗画),胡元仪(有诗文传世),曹广权(官禹州知州)曹广桢(进士,吉林学政,工书法善诗文),朱祖谋(进士编修,礼部右侍郎),张仲炘(进士编修,监察御史),洪汝冲(刑部主事,辽阳知州),曹元燕(才女,长填词),徐乃昌(江苏高等学堂总办),左绍佐(进士鸣滝茧,监察御史),罗惇曧(官邮传部郎中),章同(章价人长子,后官至山西知府),章华(章价人子,进士及第,工部郎中),樊增祥(进士,官江宁布政使),吴芝瑛(女,有文传世),王树楠(进士,新疆布政使),喻长霖(榜眼,编修,国史馆协修),张允言(进士,大清银行总监),刘恩黻(举人不得志),何震彝(进士,学部佥事),宝熙(进士,内务府大臣,擅书艺),陈夔龙(河南巡抚),许禧身(陈夔龙夫人),宋育仁(进士,参赞出使四国),秦绶章(进士,兵部侍郎),曹元忠(资政院议员),刘世珩(道员),苏舆(进士,邮传部郎中),龙绂年(不详),林绍年(进士,邮传部尚书),杨觐圭(进士,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监),刘异(攻经学,任教东北大学),丁宝铨(进士,山西布政使),许邓起枢(进士,浙江学政),李云庆(进士,兵部主事),张帘(不详),孙保圻(曾创办《锡金日报》),杨毓瓒(民国印铸局局长,工书画),康有为(进士,维新变法著名人士),冯善徵(进士,知县),冒广生(刑部郎中,解放后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王伯恭(袁世凯幕府掌机要,工书),姚华(进士,工部主事),邵章(进士编修,奉天提学使),路朝銮(四川候补知州),章士钊(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赵椿年(进士梅鲁峰,税务处会办),丁传靖(礼学馆修纂),郭则云(进士,浙江提学使),夏孙桐(进士编修,杭州知府),金兆蕃(举人,有诗人集传世),寿尔(长于丹青书法),洪汝闿(曾在北京大学任教),闵尔昌(曾任教辅仁大学),汪曾武(曾任北京文史馆员),周贞亮(进士,法制参事),奭良(清史馆顾问),章钰(进士,外务部主事),凌盛熺(道员,长于丹青),宝蘅(内务部次长,长于书法),夏寿田(进士,刑部郎中),郑家溉(供职于翰林院),吴闿生(吴汝纶之子,曾任北洋政策教育总长),梁鸿志(曾任汪伪政权监察院院长),柯劭忞(进士编修,山东宣抚使),刘清韵(女,有诗文集传世),瞿鸿机(官军机大臣),杨钟羲(进士编修,官江宁知府),李滨(浙江通判,长于书法),高树(进士,官锦州知府),周树模(进士,中俄勘界大臣),朱益藩(进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秦敦世(浙江候补知府),林开谟(进士编修,官河南提学使),曾福谦(进士,知县),邓镕(参议院议员),黄节(曾任广东教育厅长),郭宗熙(进士编修,官吉林提学使),夏仁虎(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夏敬观(江苏提学使),关赓麟(进士,京汉铁路总办),陈士廉(邮传部主事),伯扬(进士,吏部员外郎),徐行恭(曾任兴业银行行长),金葆桢(精于医道),陈庆佑(交通部主事),延鸿(工诗善书),黄濬(曾任汪精卫机要秘书),曹秉章(曾任国民政府印铸局局长),邓北堂(不详),翁廉(举人,工章草),魏允恭(曾任江南制造局总办)。

这200余位政要名流中,有清进士出身的将近100位,他们的道德文章十分了得,不少是文章高手,诗词名家。他们写这些序跋题识之作自然用心尽力有珠何须椟,不会轻易下笔。如与曾国藩同为中兴名臣的左宗棠,就洋洋洒洒写下了十页近两千字,夹叙夹议,叙则详略得当,论则不蔓不枝,叙议转接自然,将曾国藩的人生功过是非评论一番。同为曾国藩幕僚的李元度文章则以叙事为主,文笔简洁,写战斗场面和曾国藩投水后的神情举止,亦颇生动。结尾则讽曾氏未擢用有功之臣,含而不露,詹世钗责怪之意,不言而出。同为幕僚的吴汝纶则为章氏论作图之原由,逐层辨析,步步深入,句法多变而文气流畅,不失为桐城派后期大家的手笔。有意思的是曾国藩之孙曾广钧亦写下了五言长诗,感慨深沉。部分作者的诗文集或全集并没收入这些题图之作,如左宗棠,李元度之文在他们全集中均未收入。有些作者生前并没有留下其它多少文字传世,但他们这些题图之作,却有幸保存下来这些人的文字。如张帘,李云庆、杨觐圭等数十人。所以说这些题图之作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这200余位政要名流的序跋题识作品同时又是可以传世的书法艺术作品。从书体上来讲,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备;从风格上讲,也丰富多样,各种流派的作品都有魔钢长剑。可以说,每一幅墨迹都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左宗棠的长篇文字,虽为72岁时亲笔所书,但极为工稳有力,可以看出是一笔一画写完的,非常认真。大学者俞樾又是著名书法家,平时所书,非篆即隶,然这里却是他不多写的行书。其他郑孝胥、曾熙等,也都是名重一时的书家,流传于世的墨迹至今仍为藏家所看重。所以说这些题画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最后我们来聊聊《铜官感旧图》背后的故事无限极萃雅。曾国藩封侯入阁拜相,位极人臣。湘军文武各员,也鸡犬升天,高官厚禄。按常情,曾国藩必对救命恩人的章寿麟有所回报,而且,章氏正在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辖区做知州,曾国藩帮他一把,实在算不上出格的事情。通常我们都这样理解,对不对?可是,两人在江南待了十几年,曾国藩至死,也一直没有关照过章寿麟。大家对此很不理解。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题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章寿麟自己怎么说。他写了自序,云:“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以见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且以见兵事之艰,即仁智勇义如公者,始事亦不能无挫,而挫而不挠,困焉而益励,垂翅奋兴,则固非公之定力不及此。至于大臣临敌,援桴忘身,其为临淮之靴刀与蕲王之泗水,均各有其义之至当焉。”章寿麟独立湘江,看西风吹动秋水,林木山谷呼呼有声,仿佛又看见当年曾国藩在这里指挥作战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不禁有“泰山梁木之感”(语出《礼记》,是说伟人逝世就像泰山崩塌,栋梁折断,令人伤感)。因为伤感,章寿麟就画了这幅图。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公非偶然之生,即不能忽然而死”的意思。即谓,曾国藩这等人,天生就是要平定这场大乱的,既有天命乐珈彤老公,那么,他的出生绝非偶然,同理,他的死亡也不能忽然。老天一定会让他把事情干完了,在适当的时候才让他谢幕。他不会死于靖港,即算我不救他,他也不会死,总会有人救,甚至天神显灵,护佑他,也不是没可能。章寿麟很谦虚,不居功,这是他在文字表面上表达的第一层意思,背后是否有埋怨的意思,我们不去猜测。
知此事者,且有评论称:“靖港贼夜遁,将弁群冒援公功,而价人(寿麟)殊无有也。今事隔三十年矣,从公游者,先后均致通显,而价人犹浮沉堰塞,未得补一官……价人之坎坷不遇,且欲天下后世共知,公之戡定大乱皆由艰难困顿中而来,而价人之拯公所关为不小也。”这是同为曾国藩幕僚陈士杰的题识。此后历史证明:章寿麟不仅救起了曾国藩,也挽救了内忧外患、风雨飘零中的大清王朝,因而有人称之为“援一人而援天下者”,“救一人而救天下”。亦如左宗棠评说:“公不死于铜官,幸也”,否则“荡平东南,将无望于继起者乎”。
生死有命,世事弄人,功过是非,评判得失,成就此煌煌八大巨制,内有绘感旧图七幅,题跋题识者200余人,为望城的铜官和靖港留下一部史诗般的壮观之作,名震后世。

上一篇:马萨卡 下一篇:2017国内最热酷的九大极限运动项目,你玩过几个?-极限之路FREEDOM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