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016年1月10日至23日欧洲六国游(下)-馨雨姐姐的故事
瑞士阿尔卑斯雪山 2016年1月18日欧洲之行第九天,从意大利向世界公园、高原山地之国,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出发,具体目的地是瑞士阿尔卑斯雪山和英特拉肯小镇,这是一个拥有浓郁瑞士风情的湖边小镇,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和祥和,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晚上我们下榻在英特拉肯小镇这座美丽的小城,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中部。吃过晚饭踱步,贯穿镇上的亚拉河,在山坡上仰望阿尔卑斯山的曼妙身姿,这座宁静的小镇,绝对值得您为她驻足,婀娜的雪山,清澈的湖水,安静的小镇,满眼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阿尔卑斯山脉
早上一起来我们乘坐专列火车上山顶游览阿尔卑斯雪山美丽的景色。阿尔卑斯山脉(英语Alps)位于欧洲中南部,覆盖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脉自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后再向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宽130千米--26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过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同时也是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山系特点: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6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国境内。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
山系构成:西阿尔卑斯山脉,从海岸向北伸展,穿过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抵达瑞士的日内瓦湖和隆河河谷。山脉的形态有:地中海附近滨海阿尔卑斯山脉是低洼而干燥的石灰岩,法国韦尔东峡谷是深壑,默康托尔山(Mercantour Massif)是结晶体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笼罩的圆丘(海拔4云起 明月珰,807公尺〔15,771尺〕,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
中阿尔卑斯山脉:坐落在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边界上勃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区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中大部分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位于此段,如杜富尔峰(Dufourspitze,4634米)、多姆峰(Dom,4545米)、魏斯峰(Weisshorn, 4505米)、马特洪峰(Matterhorn,4478米)等。东阿尔卑斯山脉,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脉、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东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的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Julian Alps)。
地质特点,地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在中生代期间(2.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第三纪中期(约4,400万年前),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着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在第四纪期间,地形进一步被阿尔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满山谷并溢向平原而不断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
如同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诸如马特洪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纳山(Grossglockner)之类的巍峨山峰,皆从山顶上耸起形成;山谷被扩阔并加深成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从高出主谷底部数百尺的一些悬谷喷泻而出;修长而深不可测的湖泊给许多坚冰刨削后的山谷注满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积了大量的沙砾。当冰离开山谷时,无论是对横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蚀成海拔大为低于周围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尔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异达3,993公尺(13,100尺)以上。
地质构成: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各地的高度和形态大不相同:有主山脉周围低洼的前阿尔卑斯形成褶皱的沉积物,也有内阿尔卑斯结晶体地块。从地中海到维也纳,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各段都有几个不同的小山脉。 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因特拉肯 从瑞士雪山下来我们游玩了因特拉肯(Interlaken),它是瑞士伯尔尼州的一个城市,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因特拉肯是欧洲瑞士的一个因“欧洲脊梁”少女峰而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拉丁文的原意即是“两湖之间”,位于图恩湖(LakeThun)及布里恩茨湖(LakeBrienz)之间,又名湖间镇,是一个标准因观光而兴起的城市。因特拉肯在地理上是伯尔尼高地的中心。这儿出产著名的手纺精细网织品,却以“抹布”名之,反而闻名于世。如同勃利恩茨的木刻,因其工艺复杂,最终成了当地的名特产。这儿传统的的手工彩陶制品也极为出名,图案有当地乡村特色的,也有现代风味的,深受游客青睐。因特拉肯亦是运动胜地。
以一年四季风景醉人著称的因特拉肯,位于瑞士中部、少女峰脚下,是瑞士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因特拉肯是前往少女峰的必经之路。少女峰位于因特拉肯正南方,海拔4158米,是阿尔卑斯山最高峰之一。从因特拉肯乘坐齿轮火车前往少女峰,沿途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奇峰峻岭,登顶后还可观赏到阿尔比斯山的全景。少女峰宛如一位银装素裹的恬静少女,仰卧在阳光与浮云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 因特拉肯是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间一块平原,因此而得名湖间镇。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是瑞士伯尔尼州阿尔比斯山区的湖泊,被称为“上帝最美丽的左眼和右眼”。环绕湖水,四周是秀丽的山峦,无数温馨的小村。来到因特拉肯路冰纯,或在湖畔散步,或在山间及湖泊两侧远足,或在冬日里滑雪,或在草地上跳伞,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
因特拉肯镇中心的何维克街是因特拉肯最主要的街道,一年四季人流如潮。何维克街是因特拉肯购物中心,许多瑞士当地的精细工业产品在此出售,手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在这里我为老公买了一块手表。马车、自行车和小火车都可以作为因特拉肯观光的交通工具。这片被称为荷黑马特绿地位于因特拉肯中心的广场上,可以正面眺望少女峰,它也是因特拉肯的象征。许多滑翔爱好者在这里尽情地在蓝天上翱翔,勇敢地跳伞。
瑞士卢塞恩(琉森)
2016年1月19日我们出来第十天了,游览了瑞士卢塞恩(琉森) (卢塞恩Luzern),又泽为“琉森”,是瑞士琉森州首府,市区人口仅8万,位于瑞士中部,罗伊斯河出口与四森林州湖的汇合处。卢塞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亦真亦幻,又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是自然美与古建筑美和谐融为一体的美,号称是瑞士最美最理想的旅游城市。
导游讲,这一天的路程很长,有八九个小时车程,估计下午5时左右到达目的地,中餐自理。如此看来,出来旅游没有健壮的身体,仅坐车就让人够呛。事实上,我们来到欧洲这几天,每天剩车时间都在5小时左右,大半时间乘车,小半时间观光。不过,只要体力好,在车上不睡或小睡觉,通过车窗就可欣赏到瑞士静美如画的山地风光。
卢塞恩的风景名胜众多,如风景如画的山中小镇英格堡、瑞士中部最高峰铁力士山、巍峨险峻的皮拉图斯山、有瑞士中部瞭望台之称的瑞吉山、卢塞恩旧城、狮子纪念碑、卡贝尔桥、谷糠桥、梦幻卢塞恩湖等。这些景点都游览一遍需要二三天的时间,我们旅程计划进出卢塞恩的时间为二天,实际游览时间也只有一天。因此,只能在卢塞恩城区看看风景,登山赏景就没时间了。
我们的车在当地时间下午5时许到了瑞士卢塞恩古城,没有到宾馆休息,而是直接去了计划中的一处景点一一狮子纪念碑。
狮子纪念碑:它位于瑞士卢塞恩古城一角的小石头山上。狮子雕像看似直接将一个石山丘削去一半后,在石壁上雕刻而成。它是为纪念1792年法国大革命,为保卫法国杜乐丽宫里的法王路易十六及玛丽亚王后而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所建的纪念碑。雕像下方刻有描述这次事件的经过。当年,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男人迫于生计,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忠于雇主,英勇善战,受雇主赞誉。这次事件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现仅存为梵蒂冈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
据导游介绍,雄狮长10米,高3米。一支箭深深插进了濒临死亡的狮背上,狮子面露痛苦的表情,前爪按住有瑞士国徽的盾牌,还有长矛。美国旅行家马克吐温赞颂卢塞恩的石狮是“世界上最令人悲伤和最感人的石雕”。
参观了狮子纪念碑,太阳西沉,黄昏时分,我们的旅行巴士终于把我们一行二十几位游客送到了卢塞恩古城的一家宾馆住下。夜幕下的卢塞恩古城,十分宁静。我们下榻的宾馆就在这古城里。古城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也不见车辆。本想晚饭后孟志超 ,在街上走走,看看卢塞恩古城夜景,没想到街上太宁静,走着走着,不知怎的,不想再走,人生地不熟而心生畏惧,便回到宾馆休息了。
梦幻琉森湖:琉森湖北岸的双尖塔建筑是霍夫教堂,它是琉森最重要的教堂。它建于735年,是罗马式建筑,14世纪改为哥特式,17世纪被火烧毁后,改建为文艺复兴式。据导游讲,教堂里有一台1640年制造的管风琴,共有4950根风琴管,至今仍在使用。
卡佩尔廊桥:在卢塞恩湖与罗伊斯河口的连接处,一座带本屋顶的木制长桥凌空蜿蜒于河面上,一座黄身红顶八角形尖塔亭亭玉立在清沏如镜的河水中,这就是闻名遐迩门的卡佩尔廊桥和护城瞭望水塔。
卡佩尔,德语意为“小教堂”。因桥头不远有圣彼得教堂,因而又叫“教堂桥(卡佩尔)”。桥两侧的栏板上常年装饰以红色鲜花,又称为花桥。卡佩尔廊桥始建于1333年,1993年被一场大火所毁,现所见的卡佩尔廊桥是火灾后重建的。
卡佩尔廊桥是卢塞恩(琉森)的重要标志,是卢塞恩的水上城墙。该桥长200米,非直桥,有两个转弯,它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廊桥顶部有彩画,其内容多为卢塞恩的历史英雄人物和卢塞恩风景。桥身中间的转弯处建有一石头砌成的八角型水塔,水塔起初是城防瞭望所,是城防设施的一部分,现为疏森军械协会的会馆和古军械展示厅。
廊桥与八角塔,一个横卧河面上,一个贮立江水中,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红色飘带飞挂在湛蓝河面上,与桥下悠然戏水的白天鹅、黑野鸭,与天上飘移的朵朵白云,与远处魏峨的阿尔卑斯山,与数百年古城建筑,彼此相互辉映,构成一幅分外动人的美丽山水画卷。在卢塞恩欣赏到如此美景,也算不虚此行了。据说,这座形似迪士尼主城堡的白色建筑,是卢塞恩的百年历史城堡,原为私人别墅,现是四星级酒店。
耶稣会教堂:卡佩尔廊桥桥头的耶稣会教堂,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内部装饰华丽。1666年由神父耶稣会建造。
卢塞恩湖:卢塞恩湖光山色,如梦如幻。她一边山色葱茏,峰蛮起伏,一边湖光粼粼、碧波万顷。因湖面水域与瑞士四个州相连,故卢塞恩湖又称为四州湖,或叫四森林州湖。
卢塞恩湖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之一。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就出生这美丽的湖畔。13世纪威廉退尔带领四州湖人民推翻了奥利人的统治,赶走了侵略者。
参观了为纪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誓死保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而战死的瑞士雇佣军而修建的狮子像纪念碑,卢塞恩市的精神象征,卡佩尔桥,天鹅广场之后,乘车前往法国第戎。
埃菲尔铁塔
2016年1月20日我们出来第11天了,在酒店早餐后,乘车前往花都巴黎,抵达市区游览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适逢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纪念之际,法国政府决定在巴黎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博览,以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一座象征法国大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铁塔。
这座铁塔高达300米,天线24米,总高度324米,曾保持了世界纪录40多年,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浪漫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宫殿长400米,立面分三段处理,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典范,对17、18世纪的欧洲建筑产生重大影响。主体建筑构架由卢浮宫首席建筑师勒沃规划,室内的雕塑、家具、壁画由崇尚罗马艺术风格的画家勒布伦任总设计和总监。凡尔赛宫的大规模扩建由芒萨尔负责,著名的“镜廊”和大特里亚农宫是他最杰出的作品。镜廊长76米,宽10米,由578面镜子组成。绘画、雕塑、大理石、水晶、青铜、丝绸饰品均是宫廷装饰的不朽之作,尽显路易王朝的奢华。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凡尔塞宫和园林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巴黎西南24公里处,是欧洲最大的王宫。
这里原为国王猎庄,路易十三时建造了一个小城堡,1661年路易十四时动工扩建,路易十五时期完工。在保留小城堡的前提下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包括城堡、宫廷、花园在内的王宫。占地2473公顷。三条放射形大道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宛如是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集中点跨国追逃。体现了当时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观。
凡尔赛宫和园林,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郊。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部15千米的凡尔赛镇,面积1.11平方千米,其中建筑面积0.11平方千米,园林面积1平方千米。
相关历史:凡尔赛宫始建于1624年乐享驿站,当时国王路易十三在这里修筑城堡。从1661年起,路易十四用28年时间把这里扩建为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宫殿建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凡尔赛官的大门用黄金和黑铁铸成,院子正中有路易十四的塑像。宫殿的中部是王宫、卧室、客厅、餐厅、工作室、会议室、游艺室和长廊,北部是王室教堂和歌剧院。宫殿内的镜廊73米、宽10米、高13米,一边有17扇高大的拱形窗户,另一边是400面镜子组成的l7个大镜面;顶上是9幅巨型油画和18幅圆形彩色画。宫殿内部装饰很有特色,用大理石镶砌,并配以雕刻、挂毯和油画。厅内的家具全部用名贵木材精雕细刻而成。
凡尔赛宫的前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狩猎城堡,后来由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历时29年的时间,倾尽人力、物力,在原本是沼泽的地上改造扩建为王宫并将政府迁移到这里办公。为了修建王宫,路易十四命人从各地运来大量的泥土来填充地基,并把森林外迁。将数条河流改变流向,并制造巨大的抽水机将塞纳河水抽到150米的高度建造喷水池。宫殿内部装饰无不经过精心打磨雕凿,动用了全法国有名的建筑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工艺家以及数万人力昼夜建造。工程始于1662年,结束于1710年,实际上到工程最后完工,用了近50年的时间。在完工后的凡尔塞宫,法国名流贵族彻夜饮酒作乐喧嚣不止,这是路易十四从政治上、经济上抽掉反对王室的封建贵族们的基础的阴险谋略,但同时它也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波旁王朝走向破灭之路。
主要景点:凡尔赛宫所属的园林风景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翠安农宫(Trianon)和专门为王后修建的游乐村。在围绕着凡尔赛宫而逐步兴建起来的城市中,至今还可以看到许多那个时代所留下的历史遗物。几个世纪的今天,他们仍在绘声绘色的向人们叙述着往日的辉煌。凡尔赛宫的园林在宫殿西侧,从南到北分为三部分,南北两部分是花坛,中部是水池。跑马道、喷泉、水池、河流与假山、花坛、亭台楼阁一起,使凡尔赛宫的园林成为欧洲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杰作。
凡尔赛宫最初是路易十三修建的用于狩猎的行辕,路易十四当政时开始建宫。从1661年动工,到了1689年才得以完成。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王百洋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碧辉煌。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拉多娜水池园的中轴线上是两座著名的水池:拉多娜池和阿波罗池。据说,水池的设计和雕塑者从神话故事《变形》中得到灵感,通过雕塑向人们叙述美丽的神话和传说。神话传说拉多娜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月神迪安娜之母,因被朱庇特之妻诅咒,在精疲力竭的漂泊途中停留于里西的池塘边,但农人们不仅不让她饮水解渴,还把水污染了。拉多娜一气之下把他们变成了青蛙。1670年建造的拉多娜像站在一块岩石上,面对宫殿,周围是六只变成青蛙的里西农人。1687-1689年间作了重新设计。水池里,一座五层同心圆叠罗汉似地托起扶儿携女的拉多娜像,里西农人变成的青蛙葡伏脚下,洒在人们身上的水会使亵渎神灵的人变形,有的变成野兽,有的变成昆虫。
凡尔赛宫园林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园林,其奢华几可与凡尔赛富相媲美。由勒诺特尔设计。花园占地6.7公顷,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图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构筑整齐划一,透溢出浓厚的人工修凿的痕迹,亦体现出路易十四对君主政权和秩序的追求和规范。园中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草坪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喷泉随处可见,雕塑比比皆是,且多为美丽的神话或传说的描写。长、宽分另为1650米和62米、1070米和80米呈十字交叉的大、小运河,为多人文色彩,少自然气息的皇家花园增添了几多天然氛围。凡尔赛宫花园堪称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赤水坊,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巴黎圣母院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它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
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
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 巴黎圣母院因为小说而出名,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情节线索的中心地点是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卡莫西多是个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卡西莫多,在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里当敲钟人。由于常年敲钟,他的耳朵又震聋了。卡西莫多忠于职务,对副教主极为崇敬,从唯命是从。(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叫什么?卡莫西多)
一个节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卡西莫多去抢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巴黎圣母院》的女主人公),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弗比斯救下少女。次日卡西莫多被判了刑,在广场上被鞭打示众。卡西莫多痛苦万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吉卜赛少女却大胆地送水给他喝。可怜的敲钟人从此对她感激不尽。爱斯梅拉达年轻、美丽,能歌善舞。自节日晚上被卫队长弗比斯救下来以后就爱上了他,约定相会。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踪弗比斯,藏在他们幽会的地方,并在弗比斯和爱斯梅拉达互诉爱慕时,用匕首刺伤弗比斯,自己溜走。吓昏过去的爱斯梅拉达被逮捕,法庭以巫术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控诉她,用酷刑逼她认罪,并判处她绞刑。在狱中副主教一再向她表示,只要她肯爱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坚定地爱着弗比斯,副教主恼羞成怒,宣布执行绞刑。
行刑的前一天,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突然,卡西莫多冲出来抱起少女跨进圣母院的门槛,高喊:“避难!”卫队、狱卒和围观的人群都不敢行动,因为根据当时的宗教法规,凡在教堂内的人都应受到上帝保护,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藏在最高塔楼的小房间里,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给她,每夜守在她的房门口,对她百般爱护碧口吧。
不久副主教找到了这个藏身之地,夜间潜入室内,想强奸少女,因被守卫的卡西莫多发现而未遂。流浪人得知爱斯梅拉达无理判处死刑,都非常愤怒,他们各自武装起来,包围了巴黎圣母院。但卡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用来修理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国王路易十一虽然不喜欢宗教势力,但又惧怕人民起义,于是派出军队去镇压。副主教趁机骗走爱斯梅拉达,把她拖到刑台前,逼她选择:或者上绞台,或者答应爱他。少女鄙视他,宁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麻袋女抓住她,自己跑去喊卫队。
没想到,麻袋女居然就是少女的母亲。她在失去小女儿以后,带着留下的一只绣花小鞋跑遍各地寻找,在绝望的情况下依宗教,进了活棺材——“老鼠洞”,当了修女。当爱斯梅拉达看到那只小鞋时,她也拿出装在自己护身符里的一只同样的绣花小鞋,于是母女相会。修女砸断铁窗栏,把女儿藏进“老鼠洞”,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被副主教喊来的监狱长和卫队包围了“老鼠洞”。于是母女俩被带到刑场,女儿上绞架,母亲惨死在绞架下面。
最后,卡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丑恶的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巴黎协和广场,臭名昭著的断头台就在这里。广场上有一座摩天轮和一块埃及的方尖碑。方尖碑就立在广场中央,它可是巴黎最古老的古迹了。
这块埃及方尖碑高23米,有3400年的历史。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曾送给法国,法国用了两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936年10运抵法国。
这块方尖碑是原立在埃及卢克索底比斯神庙大门两侧的两块孪生兄弟的其中一块。这块碑上的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三世法老的故事。拿自己土地上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古迹赠送他国,这在中国人看来,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其实,这也见怪不怪,只要认真研读一下埃及的历史,也就明白一二。
巴黎卢浮宫 2016年1月21日,今天出来第十二天了,早上起来在酒店用过早餐后乘车前往法国花都__巴黎参观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这个建筑本身就是艺术杰作,它坐落在塞纳河中心的北岸,在这座艺术殿堂里,您可欣赏,著名大师的旷世之作。
巴黎卢浮宫建于12世纪初,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仕途记,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七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此博物馆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整修,使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
卢浮宫三宝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在卢浮宫里面,有三件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分别是爱神维纳斯雕像《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致命总裁。这三件宝贝被称为“卢浮宫三宝”。
尼凯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宙斯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形象出现。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传说是纪念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也有考证是公元前2世纪作品,是公元前190年罗得岛人民为战胜叙利亚的舰队而立的纪念碑。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苍茫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进门的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这个透明建筑体设计,是浮宫院内飞来神笔,就如一颗璀璨无比的“飞来钻石”,不仅与浮宫整体效果相协调,相得益彰,更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关于卢浮宫院内的金字塔的评论文章不知其数,人们从道德性人文关怀方面,从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等方面不惜赞美之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卢浮宫院内金字塔为卢浮宫又增添了新亮点,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仅次于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断臂维纳斯》之后,排名第三位。据说,金字塔入口大厅每年接待游客达750万之多。
断臂维纳斯:卢浮宫博物馆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它是1820年米洛农民在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后被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将它买下。
《断臂维纳斯》是一尊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她是一尊大理石雕塑像,高203厘米,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至于这尊断臂维纳斯女神雕像当初就没有雕双臂,还是后来断掉的,却无人知晓。
这座雕像自从被发现后,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世人公认为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当你伫立在这尊精美雕像面前,她给你的感觉是崇高、庄重、典雅。她那丰满圣洁,温柔妩媚,优雅高贵的躯体,足以让你为之顷倒同福碗粥。
  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是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蒙娜丽莎》这幅作品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成就。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神奇的笔画把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表巧妙结合,无缝对接。她那妩媚动人的“神秘的微笑”,简直就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站在不同的位置,对《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感受是不同的。有时觉得她的笑舒畅温柔,有时觉得她的笑严肃又暗含忧伤,有时觉得她的笑约显几心分讥讽和揶揄。蒙娜丽莎的脸上那微暗的阴影,好似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人感觉总是若隐若现,亦幻亦真。
陈列在卢浮宫博物馆的《蒙娜丽莎》画像是达芬奇的真迹,世界其它地方博物馆若展出,那是复制品。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曾在1911年失窃了一次,直到两年后在意大利找回。据说,窃者在意大利接受审判时,认为他盗窃这幅画的理由是出于“爱国热情”,物归原主,因为这幅画的作者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不过意大利议会还是把这幅画归还给了法国。
法国凯旋门,香榭丽大街
2016年1月22日今天是这次欧洲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香榭丽舍大道(法语:Avenue des Champs - Elysées),位于巴黎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其法文是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其中CHAMPS(香)意为田园,ELYSEES(爱丽舍)之意为“极乐世界”或“乐土”。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卢浮宫与新凯旋门连心中轴线上,又被称为凯旋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也被人们称作世界十大魅力步行街。
法国香榭丽大街:横贯首都巴黎的东西主干道,全长1800米,最宽处约120米,为双向八车道,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东段以自然风光为主;两侧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静安宁;西段是高级商业区,世界品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火树银花、雍容华贵。因此这里被称为“世界上美丽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号的法国国庆大阅兵都在这条大道上举行。许多关于18、19世纪的小说,例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都对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做了描写,香榭丽舍大道也成为文学作品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娱乐天堂。
看惯了水泥沥青路的我们乍一看见香榭丽舍大街竟然是一条用小方石块铺成的道路,难免诧异,再看看旁边的街道也都是清一色古朴典雅又不失高贵的小方石,心中顿时释然,正是这些不如水泥大道平整的小方石街道和两旁的百岁宫廷建筑,述说着香榭丽舍大街300多年的历史和两个多世纪以来法兰西帝国的辉煌。人行道看得出是新铺的,灰色花岗岩,两旁的法国梧桐虽然掉光了绿叶,却身姿挺拔,静候春天的勃发。大街上现代车流滚滚涌动,呈现着当今的繁华;路两边经典建筑我行我素,依然是十九世纪的模样,虽然加入了路易·威登一类的现代元素,但骨子里仍旧是两百年不变的古典式傲慢。
香榭丽舍大街西边尽头,正对著名的凯旋门。它矗立在戴高乐广场(也叫星形广场)中央,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多次,实地一看,这座世界第一圆拱门真的气势不凡。看看拱门右侧大型浮雕“出征”,像是凝固的《马赛曲》,蕴含着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壮阔;看看左侧大型浮雕“胜利”,可以猜想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后的欢畅得意。拿破仑一得意,就在1806年下令开建凯旋门,三十年后建成。可是,世事多遗憾,他生前并没有见到凯旋门落成。1840年遗体从他病逝的圣赫勒拿岛运回时才从凯旋门经过。
站在凯旋门下,除了感受凯旋门本身帝国风格的非凡气势之外,还能够感受巴黎这座城市的恢宏气势。以凯旋门为中心转个圈,可见到12条大道以星形广场为起点,如星光一般射向巴黎城的四面八方。每条大道上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外形高贵、五六层高的宫廷式建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展示十九世纪的法国经典。这样的展示已经在这里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今天依然魅力不减,既高贵,且实用。站在凯旋门拱门处看香榭丽舍大街,笔直向东,尽头就是协和广场,那是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地方。一西一东两个广场,一边有拿破仑,另一边有路易十六,香榭丽舍大街将他们串联在一起,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在闲暇时出外旅行,除了纾解身心压力以外,还能增广见闻,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结束这趟旅程,还要再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但大家还是甘之如饴,因为我们的行囊里都满载着难忘的美好回忆,而甜蜜的家也在声声呼唤着我们,所以让坚实的机翼,划过蔚蓝的天空,为这趟充实愉快的旅途,写下完美的惊叹号吧!
作者:杨玉珍(上图),生于1960年3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本科,当兵时在28军84师宣传队,后到84师医院工作,从部队回地方后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
(景色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2017-盘点人工智能发展-育龙科技 下一篇:防泄密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