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2 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情怀——顺德区第一中学2018年德国游学夏令营活动剪影之Part-顺德一中
7月13-29日,顺德一中19名学生在2018年德国游学夏令营活动中度过了一个“特别不一样”的暑假——十七个日日夜夜,踏足两座大洲,游历四个欧洲国家,住德国小伙伴家,深度体验欧洲文化,走进异域校园,与异国青年共同探究历史,举办PARTY,来一场艺术与友谊的真诚碰撞……

德国游学夏令营之体验篇
(一)初次见面---惊喜与温暖
北京时间7月21日,我们一行人离开兰茨贝格,坐上前往因戈尔施塔特的大巴。头一天晚上9点多入住九点后,还进行了紧张的节目排练,然当天为了赶上约定的时间,大家都起得特别早。大巴上的气氛好像没有往常的活跃,甚至感觉有点沉沉的,而与之呼应的是车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映衬着大家复杂的心情:对导游、司机叔叔以及旅途点滴的不舍、对德国小伙伴的无比期待、对即将入住的德国家庭的忐忑……
慕尼黑时间上午10:00,巴士顺利到达了卡塔琳娜文理中学---我们即将交流学习的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透过车窗,看到站得整齐的德国寄宿家庭就已经等候在学校门口,激动地走下来,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感化了:德国小伙伴们的手中都带着当地的幸运食物(心形面包)、举着欢迎牌---英语写着欢迎语、配着图、最感动的是,从未学过汉语的他们竟然都有汉字写着中国小伙伴的名字!如此亲切可爱的汉字!

图:校长Miss Benning说:雨水暗示贵客来临---师生们受到了德国学校和家庭的热烈欢迎
(二)共度周末---愉快的family time
由于下雨,又时值周末,同学们很快就被寄宿家庭接回各自的家庭中,与家庭共度愉快的周末family time,而为了消减同学们初到乍来的陌生感,当天午饭过后他们很贴心的约着三三两两一起外出游玩或者聚会。很快他们就融入到新的家庭中。第二天则由各个家庭带领中国孩子浏览附近名胜,有人去了慕尼黑、有人去了雷根斯堡,有人去了游乐场……

图:愉快周末---参加高大上的prom.、相约外出、家庭欢迎party、团体相聚、奥迪中心
(三)初入校园---走进课堂
第一次踏进学校大门,集体在cafeteria食用自带早餐那一刻开始,注定了这一天的special experience. Lady first &DIY rules run naturally here.

图:学校cafeteria里面互赠礼物,举行了欢迎自助早餐
早餐过后,由校长Sabine 女士亲自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促进孩子们相互熟悉和了解的课,两种international bingo游戏,真正做到了目标明确,指令清晰,最重要的是everybody is involved孩子们很快记住了伙伴们的名字并且对彼此的文化产生了curiosity. 之后由小伙伴带领参观校园就显得那么的自然,他们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让人震惊。

图:Miss Benning的英语课堂---深入交流,文化碰撞
图:校长组织的文化交流课堂--International bingo游戏
(四)走进市厅---踏寻古城文化
下午2:00在市政厅举行reception,市长先生亲自接待,范昊晖同学用德语和英语作为代表发言,赢得了市长高度赞誉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助理推了一车漂亮的装的各种饮料,举着杯子,大家在轻松自在地氛围中交谈,简单而隆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英市对于年轻一代对于教育对于国际交流的重视两国的孩子们也变得异常放松和熟识我们孩子们对于这个奥迪之乡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图:市长在市政厅接见师生一行并与之亲切交谈,范昊晖同学用英语和德语代表发言
之后由德国小伙伴们带着自己的Chinese partner去现场游历了解当地历史景点显得相当应景。而Sabine 女士给予每个的地图和Ingo-bingo 任务单赋予了这项活动更为深远的意义,与他们还是于我们,以及我们大家都是。结束后返校的图片分享和简单介绍让我对于他们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一切都是那么实用,而又显得那么自然,意义深远。

图:带着校长任务,和德国小伙伴一起探寻小城古迹
(五)纽伦堡之行---两国青年共同踏寻历史踪迹
同学们先参与了各个小伙伴年课,环保项目(上街捡垃圾)或者整理图书馆。课程结束后,我们一行人集体搭乘火车到纽伦堡。作为拜仁州的第二大且在二战中被损毁最严重的城市,有完整的过去的印记,又有浓厚的现代气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天气很热,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不减。首先参观了一个由教堂改造而成的博物馆,里面讲述了纽伦堡建成以来的历史。其中在博物馆的介绍里面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全程除了有Sabine和Mr Meyer全程的周到照顾和有趣的讲解能帮大家补补历史和宗教知识外,还被博物馆和城堡里面那些文字解说所吸引,一点儿都不会让人觉得无聊,只可惜时间问题,来不及一一品读更值得一提地是现从未见过这样的说员,深情并茂,特别是在深井处的体验式解说~如此引人入胜,而他是如此地享受自己的工作……还有馆内,孩子们可以试穿穿甲等,无处不露着这个民族的思想以及渗透着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员解说和文字解说

图:和德国小伙伴一起游历纽伦堡,踏寻历史踪迹
(六)走进艺术课堂---感受由内散发的自信
两位带队老师在学校的英语和法语老师Syvia的带领下有幸听了学年末的一节艺术课和一节音乐课:
艺术课在户外进行,孩子们席地而坐,都在认真作画,走进一看,貌似跟树有关,然各自的话totally different,偶尔有个孩子看到了我们抬头大方微笑打招呼,有个还举起未画完的画让我拍了一张照片随后艺术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在布置下一个学期的任务,在树上设计房子,孩子们充分观察和想象,一个学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作品,期末交作品展出,想起学校墙上随处可见的作品,同一主题,却没有重复的画作
去听音乐课时已经开始,靠近音乐教室就听到里面传来优美的音乐。驻足门口听完一首才敲门找个座位轻轻坐下,教室里各种乐器齐全,学生们在rehearse晚上的concert. 真是天籁之音啊,take turns to rehearse, no noise there but beautiful voice老师告诉我们晚上就有Raise your voice校园音乐会,并热情邀请我们参加。当场决定绝不错过如此美妙的歌声。惊喜的是老师送了我们前两期校园音乐会的光碟
晚上6点多钟从纽伦堡回来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听音乐会。很惊讶位于校门口的几乎一无所有的大厅俨然已成了很有feel 的音乐厅,音乐会已经开始,在一首歌结束的空间,Sabine带着我们快速的悄悄地从后门进去找了个位置坐下,没有伴奏,全部都是现场演奏。他们现场录制了要放到市场销售的,所以马上摸摸早上老师送的两个碟,也许有个国际巨星的歌在里面呢家长,老师,同学们,静静地,共享音乐盛宴,没有荧光棒等,因为现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她和他都是那么闪耀,真心被这种骨子里透出的大方和自信所折服,他无关乎肤色,胖瘦,高矮……想起了Syvia早上跟我说的她认为他们的教育中将交流放在第一位,人与人(包括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交流),人与自然。

图:艺术课堂和年度音乐会-Raise your voice
(七)、走进项目课堂、大学实验室、啤酒厂---感受德国实操教育魅力
学校最后一天,同学们参加了一个叫project day 不同课堂中。中国的同学们跟着各自的小伙伴参与进他们的project。项目结束后,同学们跟随着卡塔琳娜文理中学的校长一起到THI(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ngolstadt) 进行参观。在校方的带引和解说下参观了科技大学的三个制造实验室,工厂般的宏大规模也精密严谨的测试计算系统令人无比震惊。同学们还体验了VR和飞机和赛车simulator。于德国而言,与自动制造业相媲美的还有她的啤酒,那么于因戈尔施塔特而言,引以为豪的除了奥迪,还有1516来在因戈尔施塔特颁布的啤酒纯净法,参观啤酒厂,正在生产中的偌大一个工厂除了解说员,看不到其他工作人员,高度自动化!着实开眼!

图:参观科技大学,体验并感受最先进的科技制造理念
(八)结业party,异国首秀,激起文化共鸣
校长请来了当地传统的舞蹈师和烹饪师,教中德学生一起跳巴伐利亚州的传统舞蹈---击鞋舞以及做传统的巴伐利亚美食:心形面包、面包汤圆、苹果派等,大家分组进行,亲密合作,既学会了有趣的舞蹈,有成功地解决了中午的午餐,不亦乐乎!

图:学跳传统舞蹈,品味自制美食
晚上,同学们参加卡塔琳娜文理中学在户外举行的End-of-year school party。中国的同学们在party上表演了三首歌曲:《平凡之路》《Edelweiss》《我相信》,那节奏,那动作,那激情赢得了阵阵掌声,也吸引了德国小伙伴登台共同演绎他们并不懂的汉语歌曲,还感动不少观众流泪,一位土耳其的女孩更是在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爱无国界!

图:结业party上的表演,引起共鸣,吸粉无数
(九)依依惜别,只为了彼此更好的重逢
时光飞速,转眼到了离别的时刻,头一天晚上由校方牵头,各个寄宿家庭举办聚集在一起为中国的孩子们举行了的Farewell Party,各个家庭自己准备了食物水果饮料带到学中国和德国的同学,还有德国同学的家人都到场了。在party上,为了表达对德国小伙伴以及他们家人的感谢,同学们再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了《Edelweiss》和《我相信》;德国的孩子准备了文化竞猜活动。这天晚上,同学们似乎都没有回家的欲望,大家在一起打篮球,合影,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氛围轻松而又温馨。10点多钟才散去,和各自的家庭去欣赏百年一遇的月全食。

图:温馨的送别晚会
当地时间7月28号早上8:40各个家庭将孩子们送回学校,拍照留念,拥抱祝福,很是不舍,目送我们的大巴离开,场面很感人,很多孩子都流泪了

图:在校门口的依依惜别如头一天晚上拍到的月亮,有点儿冷却异常亮

就这样,德国朋友的挥手下,21名顺德一中师生,带着收获、带着不舍、带着期许,结束了2018德国之行---一场动人的收获满满的游学之行。

德国游学夏令营之感悟篇
游记片段选二:day 1(王驰)
当你不仅只是用做旅游观光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出行,那就会发现这整个过程都是在欣赏,在认知,在学习,在感叹。
踏上飞机那一刻起便觉得不虚此了。高大英俊的空中服务员小哥脸上始终如一地挂着温和的微笑,每次耐心地解答,一字一句的语调吞吐恰到好处。每一次他双手递上热腾的盒饭,然后又暖暖地问上一句”Something to drink?”,”Th”nk you very much “总总脱口而出,然后他又微微一笑:”不客气不客气”。闲下来的时候他总喜欢用他”英式口音的中文”:”嗨,哥们,小帅哥”逗我们玩。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专业程度的普及,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到卡塔尔转机的时候,多哈的机场着实令我们吃惊:一个西亚的小发展中国家,曾宣布支持恐怖组织行动,引来断交风险的一个国家,竟有如此的魄力。机场规模宏达却有条不紊,人流流量十分之大却不显拥挤,电车的使用又大大便捷了旅客,廊道敞亮,地板净洁......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气度恢宏地投入还有秩序的维护等等,这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无论在多哈还是慕尼黑的机场当地的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会讲几句中文,比如在过多哈过安检的时候,那个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是亚洲人面孔,也没有细问我们是哪里人,就直接对着我们比了个手势,道”把外套脱一下”。我们导游说,十几年前的时候,当看到黄种人,欧洲人一般都会问”请问你是日本人吗?”而现在他们却会说”请问你是中国人吗?”这无不彰显我中国的日益强大,我深感骄傲。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似乎是为了给原本应该肃穆的街道带回宁静。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圣母教堂。不过,这样或许可以躲掉很多人的目光吧!我暗自窃喜
一进教堂,我们便仿佛离开了繁杂的凡界,心中因下雨而生的不满与恼怒也一扫而空。望着这高耸入云的尖顶,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硕大的十字架等映入眼帘。一种庄严与肃穆之情油然而生。柔和的灯光与星星点点蜡烛的光芒照亮教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教主真挚的叙述,德国教徒虔诚地祈祷下,大家连大气都不出。只有几个男生点了蜡烛。
在外面因游行举行的晚会,热闹非凡。而此次,在这,一门之隔,却差之千里。在这肃静的氛围下,我寻找到了内心深处渴望的安宁。据说信仰就是心中美好与爱的化身。而在这,我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我将视线移开十字架,环顾教堂周围。此时,我和工作人员的视线聚集在一块。我从他眼里读到不屑于不耐烦。最开始我不理解,直到其他教徒也对我们如此,我才明白,他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不屑。他认为我门是来旅游的,是来教堂看戏的。但我们也只是为了寻求那份最纯真的无瑕的静美罢了。只是不的不承认,我们或许有人进来真是为了避雨,有人是为了寻求静美,但与教徒们所追求的绝对不一样。因为我们不信基督教。思想的根源不同,来教堂参观,在他们眼里就是对他们信仰的侮辱。这无可厚非。它与佛教追求的静美本质上不同,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是虔心的呢?
细雨轻柔的下,温暖柔和的阳光洒在教堂。我不由得敬佩太阳。它是最宽容的。无论是教堂、寺庙、清真寺。只要它能遍及之处,它必会公正无私的照耀。
游记片段选二:英文游记Day One (刘楚舒)
The trip to Germany started on July 13th at nine o’clock in the evening. We arrived at the airport at around eleven o’clock, after which we checked in and got on the plane. I was actually a bit nervous and excited, for I have never travelled by plane before. ——I am really tired now. I will write my journal tomorrow. Good night:)
Our first flight lasted for eight hours. The plane took off at 1F31 in the morning, so I saw nothing outside the plane but darkness. Though it was late in the night, I didn’t want to sleep. actually, I only slept for three or four hours during the flight. When I woke up at about six in the morning, everyone on the plane seemed to be asleep. The whole plane was immersed in a soft atmosphere. I had two meals on the plane, which were not as delicious as I thought, but the fish was fine. One thing I like about the plane is that I can talk to the stewards in English. Even just a few simple words like hot water please. I don’t know why but speaking English makes me feel good, and I seldom have the chance to talk to people in English in China. I think I should cherish chance like this. We transfer in Doha, a city of Qatar.
By the time we finished the first flight, it was four in the morning local time. But it was already daylight, which really surprised me. The guide said the sky would not be not completely dark until about ten o 'clock in the evening. and indeed it wasn’t. We arrived at Munich at on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fter meeting our guide, Mr Shang, we head for Downtown Munich.
The hotel we lived in was small but comfortable. We meant to take a short tour in Munich, but we happened to meet the rainbow parade there, which is about some gay stuff. When we were on the tour, it rained suddenly. We went to a church to shelter from the rain. There were some people in the church. I ha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at, solemn and majestic. Behind the door there was noise. The minute I walked in, the noise disappeared. It seemed that the door just lock the noise outside with the power that the church provided. The contrast was so great that I couldn't react. after the tour we went to a Chinese restaurant to have some western Chinese food. Then we went straight to the hotel. after showering , I tended to write my journal, but I was so tired that I decided to write my journal tomorrow, which is today. and that was how my day ended. What a day.
There’s something I want to say particularly. Mr Shang said that americans are conservative while Europeans are open,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what I have thought. When in the Downtown Munich, I can vaguely see some people sunbathing naked, of course I didn’t see it too clearly. at that time all I thought was wow. I saw people sitting leisurely on the street enjoying the afternoon. The scenes that I could only see in the movie appeared in front of me. It was very beautiful. I envy the laid-back life, but I don't think I can adapt to the rhythm of this slow life. Yes, the Chinese are always running and living, and even if they take a slow step, they will feel guilty.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really shocked me.
The construction in Germany differs a lot from that in China. It’s all short houses, I saw mostly five or six-story apartments. Many houses like small villas are located next to the street,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a’s tall buildings. It must be super comfortable to live there. Munich provided me with the feeling that the color of everything is faint, even the air. I like how people dress there, free but elegant. Yeah I love it. We happened to meet a parade there, so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street. There is something like a small concert in front of the church. Though I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the people were singing, their voices were beautiful.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at when the music rang, two people in the crowd suddenly began to dance. The expression on their faces showed that they are immersed in the self, ignoring the eyes of others. another scene that can only be seen in the movie appeared. That reall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However, Europeans may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it haha.
What I have seen during this trip have somewhat subverted my views on Europe, and my views on Europe no longer stayed in the past. anyway, the tour taught me many lessons, one of which is that only when you see it in person, can you feel it. I had seen Europe many times on TV. However, when I really stepped into this land, all the feelings are different and fresh. It is like the Europe that I’ve seen,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 that I’ve seen. and that is my day. Super cool!!
——Crystal’s first going abroad.
15.07.2018
游记节选:(王驰day2)
我真的无法想象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拿起相机随手一拍,不加任何修饰,那些随手一拍的图像,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能成为一幅精美绝伦的油画。
但是今天,我的的确确看见了,并且与她亲密地接触了。
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美,就像人们所丢弃的污染物一样--如果强行用华丽的词藻来描绘她,反而会玷污了她的美。
碧澈的深潭,泛舟摇曳一圈却没有发现任何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郑强辉,沿湖而立的步行街里小吃店纵横,石板地板上却没有任何被人丢弃的包装袋亦或是纸巾。天蓝的纯的让人落泪--风很冷,却很柔。
在中国,可还有几处像这里--哈尔施塔特湖这般纯洁的景象?
那么多的村落,那么多的游客,都在竭力地保护,完善这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在吃自助餐的时候,无论自己不小心拿的食物多么不符胃口,也要在心里强迫自己咽下去,不敢剩下些什么,更不敢做一些明目张胆的破坏自然的举动,无论在哪里都想着保持微笑和谦让......那是源自于心里的一股默念:是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在装扮我们自己的脸,是在展示 一个强大民族。我们是在洗刷外人对我们的印象,哪怕只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力量,也是源于心中的强大的文化自信。
可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中国和外国的风景区,有着同样美丽的灵魂,却是不一样的外表,是我们中国人道德观念淡薄吗?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很宽的很平凡的话题,但是真真正正来到了国外如此美丽的地方,才能真真正正感觉到这种类似于遇到桃花源一般的震撼--仿佛是与世界,与污秽,与那些种种的不干净隔离了不知多么长久的岁月,才能酿造出这样一个纯洁的地方,深千尺却清可见底的湖泊,也仿佛犹如她的心灵一般幽深却清澈,美丽又纯洁。
这还真得归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观念意识上,若是人人都这般,小心的,细细地维护这一平衡,少一些自私,多一些对自己的约束,少一些怕麻烦,多一些真真实实的对此时此地的热爱,真的,就那么难吗?
当我们一队抱着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到巴士旁准备装车,司机拉开储物厢的门闸,便摆了摆手,示意我们把行李原地放下就可以直接上车了(意思就是不用我们自己装车)。我们看这司机也早已逾过中年,有些不忍,便走上去帮他,谁知司机又摆了摆手阻止我们,强调一定要他自己搬。我们都很疑惑--带队老师拍拍我们肩膀:上车吧,让他自己搬就好了,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是你们帮他搬的话,他会觉得自己做不好的......
我们恍然,又顿时感到深深的惭愧--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有能有几个人能像这个在平凡不过的司机这样呢?
曾几何时,中国乃礼仪之邦,文化自信随着国力的强大而到达世界的顶峰,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一个平凡的司机面前深感惭愧......
这是一个很大很宽很广的问题。
这的的确确令我们深思。
感悟片段选一:(袁嘉悦)
7月20-28日 Ingolstatt小镇 卡塔琳文理学校
无数个瞬间的期待与激动后,终于在淅沥雨天见到了站在校门外举着名牌迎接我们的德国小搭档。当然,我也很快看到了我的朋友Christina。
初次见面是大大微笑着的hello,而接下来的日子,叶云凤便是一步步走进了她们的生活。简明扼要地用几个词概括自己被刷新的概念吧。
干净。屋子干净。中国的房子总是会脏,环境大尘海苔亿万富翁。但走进她们房子,木板铺满地毯,全家人都纷纷表示光着脚到处走是没问题的。水很干净。早已有所体会,在欧洲,水比牛奶贵,却在这一次才真的接受,好吧,水龙头的水真的是可以直接喝的。只能入乡随俗,不然真的或在被口渴或被难以接受的苏打水支配的恐惧中哈哈哈。厨房干净。在这里可以惭愧地说,我家的厨房的地板在饭点总是有不少水渍,而在Christina家,厨房地板也无论何时都是能光着脚进出的。德国人很重视垃圾分类,第一天进屋便已积极地介绍了各类垃圾的去向。但也只是分类而已,事实上,Petra,也就是Christina的妈妈,后来也和我聊到了德国垃圾分类后的不充分利用,甚至有不少矮山丘,都是垃圾堆填起来再盖上泥土,铺上草的。但这也比中国意识强很多,冒昧地说,甚至有多少中国家庭是明知电池对土壤的深远危害,依旧毫不在意地把废旧电池和普通垃圾丢在一起呢?
隐私。真的很注重隐私,甚至连相册也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甚至是很亲的朋友,也只是略微地翻了翻给她看。在家里拍照也是尽量避开所有的相框、装修。在得知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有人在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去处时,更是纷纷摇头。她们也分享生活,但只是户外的一点而已。她们也会拍些许照片,但只是为了纪念些什么而已,更多的是在脑海中记下。
大笑。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自来熟的,比如我的搭档便是慢热性的,但在第四天的集体活动中,去到其他小镇游玩的时候,大家也找到结伴同行的伙伴。那天挺热的,也不断地在赶路,但她们却只是开着玩笑地抱怨着,一路上是体谅的也解压的大笑。熟了之后会发现,大笑真的很重要。大家都不顾形象地,尽情地适时大笑,是路途中可贵的愉快。并不是微信聊天上不亦乐乎的哈哈哈,而是把手机放在包里,一路只是聊天和放松的笑声。这种现实中的哈哈哈,才是无形中拉近彼此距离的最甜良剂。中国学生也许会不解,为什么他们并不沉迷于手机呢,很可笑的是,德国学生也不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喜欢手机呢。在日常普通的课程中,不难发现大家其实都有手机带回学校,但都是沉浸在一些很小的、我们总是感到无聊的一些乐趣中,喜欢和朋友分享一切新鲜的小事,哪怕只是早餐时一则报纸上的笑话,也能让大家开怀。在这边和朋友们聚会,我是深有感触。在微信上说得那么动听的想念,见了面却只是无聊的自拍,玩游戏。找不到话题就低头摸手机,一些并不新鲜的活动或是话题就只是觉得无聊而已。而她们,一盘薯条,几个并不相熟的女生,也能很尽兴地聊上两三个小时。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笑声也并不是越来越开怀的。
纯粹。她们只是人人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异样,别人也不会因为你坚持自己的喜好而有什么异样的眼光。尊重差异,让她们自由地活着。我们中的很多人,遇到新鲜的、想要得到的事物,甚至不是第一时间想着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真的需要,而是这个东西是否真的会被别人认可。忠于内心地生活,是她们的选择,而我想,这也是他们不屑于过多地分享些什么的原因吧。内心足够充实,并不会需要过多的关注来填补些什么绝世唐门顶点。
自由。不同的教育制度使他们不仅不会落后于我们,甚至会在学习时不断地充实自己。作为顺德一中交流学校的卡塔林文理中学,属于德国三类学校(初级中学、文理中学、机械中学)的中间级别,学生很早就决定好未来工作的方向,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作业、下午两点放学、每年有三分之一都是假期、甚至九年级和十二年级后的gap year,都是所有中国学生羡慕不已的。但对比两国学生的假期利用度,便会觉得中国的作业情有可原。进入高中的两个学期,一开学,老师们少不了的话题便是:假期做了什么?而大部分学生们少不了的回答关键词便是:作业、电脑、睡觉。不知道多少人是真的完完全全如此,但德国学生不可能这么过。就拿我的搭档举例子,她在和我相处的一星期里便买了整整四本三四厘米厚的课外书。充裕的课外时间和极少的玩手机,为她自己提供了许多的阅读时间。接下来属于她的九年级之后的gap year,中午就可以回家了的她,也早就安排好许多坚持已久的一些兴趣爱好的课,做运动、打打兼职,都是少不了的生活的一部分。相比许多回到家就先玩手机放松一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想到越来越泛滥的拖延症,也不出奇我们中国学生的作业量为什么总是令人惊艳了。在德国,学习赶不上的都自己安排时间自己找资料学,认真听课了的也并不会差到哪,该学的时候不会想着放假,放假了也自然不会想着作业。
当然,并不是个个学生都那么令人值得学习的。依旧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男孩子,有为了炫耀而谈恋爱的情侣,有喜欢Party的人,有不爱学习不听课的人,也有注重外表和社交、热衷于哗众取宠的人。
但是因为自由,父母思想也不同,沉迷于游戏的男孩子,比如我partner的弟弟,他很爱打游戏,但他在youtube上已经有属于自己的频道和观众了,每周只是规定些时间段玩,而甚至她爸爸也会加入其中;谈恋爱的情侣是对方父母都接受并了解的,她们在观念中,并不存在早恋这个词,只是到了一定年龄,接受了该发生的事,而并不会因为恋爱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不少喜欢Party的人,父母通常都对其他同学认识,并且父母们也是熟识的,她们玩,但自律是在生活的每一秒都发生的。
这些天的相处,实在是获益良多。学会如何生活,才是要追求的最终。我们现在如此刻苦地学习,攻克下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但是别忘了偶尔停下来想想,到达这些目标之后呢?又是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真的就处于这种no end的状态之中了吗?
我想,纯粹并自由地生活着,并充实自己的心灵,而不是别的什么。才能更加明白何谓生活吧。
感悟片段选:(梁颖思D9-15)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田姓男孩起名。
怀着些许拘束,紧张,当然还有期待,大巴缓缓驶入卡塔林娜文理中学。初次见面,多少有点尴尬,很少交流,只是装作对周围事物都很好奇的样子四处张望,却是想着怎么打破这个僵局。深入了解,发现小伙伴是一个老好人,脾气特别好,习惯特别好,能力也特别好。她有个热闹的家庭,妹妹机灵可爱,姐姐热情活泼,父母和蔼可亲,家里很大,却不空虚。
周末,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应该可以说是奋斗后的享受时期,早上,在和煦的阳光下睡个饱觉,与家人慢慢地吃个早餐,一杯香醇的咖啡,乡间的风轻轻的,坐在院子里,享受着清晨的美好时光。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小旅程,目的地--啤酒厂。在讲解员的讲解下,用浅陋的英语费力地理解着,简单地了解了德国这个啤酒大国的啤酒历史,严谨的制作工艺,有条不紊的生产线,发酵出浓郁的啤酒味,酝酿出口感醇厚的德国黑啤,啤酒瓶乒乒哐哐的声音,唱进这里的啤酒浓厚的生产底蕴里,编制出啤酒永不衰竭的未来。有幸浅唱德国啤酒,清而微苦,口感醇厚,这独特的味道刺激着味蕾,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转而间,满口香醇,唇齿都留香。(2次啤酒厂一起写)
漫步在因戈尔施塔特小镇的道路上,红的,黄的,白的,浅蓝的,色系温暖,是两旁的房子,精致的小店,电线就在不远的地方,时常担心大型卡车会撞到,但听说,由于法律规定了卡车的限高,而人民守法,所以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相比中国来说,街上行人并不多,不会大声喧哗,地上也不会有垃圾杂物,这就是德国人文明的很好证明,在这点上,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随处可见的教堂,精美,高大,是他们对于信仰的虔诚,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去学校第一天,对这所学校充满好奇,便像兔子般到处乱串,音乐室,课室,活动室,花园,走了个遍。这里的作息可以说是很令人羡慕了,下午一点便放学,是教育观念的不同,社会观念的不同,在这里,更注重的是家庭时间,学生爱好和全面发展,看起来有许多自由时间,实际上不如说是课外拓展时间。
有幸体验了他们的课程,有很多实用性课程。烹饪课,课上没有老师,全靠同学们自由发挥,可以随意进出教室,看似混乱,实际仍是井然有序,对这种上课模式,全程懵逼惊奇,惊奇于他们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自律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观奥迪研究中心,是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本来就对车的热情,瞬间被燃起,虚拟现实,给我们机长视角,体验了机长的感觉,VR设备带我们探索汽车各部间的联系,了解汽车的装备布局。模拟赛车体验了赛车的刺激,同时也领略到赛车的危险。有序的生产测试车间,只是材料测试便有许多道工序,这样的严谨,认真,不枉有奥迪这响当当的品牌。被其认真的态度感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许是德国人很好的写照。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转眼间,离别之际又到来。
结业派对,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感谢,放飞自我,大声欢笑,记录在相机胶片下,夜晚的日全食,带来了最后一美好的夜晚。上车之际,不知是谁开始伤感,不知何时眼眶已湿润,一张真心的合影,一个真诚的拥抱,一句真情的感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我们中国再见”伤心会传染,泪水调皮滑落,最后的不舍更加深了再次见面的期待,这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旅程,终成心底一份美好的回忆。
踏上车,最后贪婪地重复看向小伙伴们,看向他们的学校,看向着有趣的小镇,将记忆打包,装进心底,用不清除。
缘分未尽,终会再见。
感想节选:(范昊晖)
从7月21日上午10点见到Fabian Meyer一家以来,整整一个星期七天时间,体验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生活。
除了对德国人生活的富裕感到各种震惊以外,其次是许多的生活细节刷新了我对德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德国的中学竞争确实不激烈。学生只在上午八点到中午有课,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即使孩子在外打球唱K跳舞甚至彻夜不归,家长也是允许的。这几点以前早在网上有所耳闻,亲眼所见并无太多惊讶,但是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并存:
学校不允许在校使用手机,可以带,但不能用,如果被老师发现会被没收手机,罚写检讨甚至公开批评;学校也在校园里设置了2G网络,亲自测试信号得如果在微信上发送5个汉字起码需要15分钟以上,在学校的大多数地方都如此。
学生都很守纪律,说了不允许用,虽然大家经常对这条规定有意见,而且会吐槽校园2G网,但真的没有人会使用手机,即使有,也是在放学走出校园的时候。不仅不会用,而且看到中国同伴拿出手机后也会不停地劝说不要拿出来,以免被收。一些中国学生所认为的“不被发现即是合法”(无视规则,随便玩手机,只要小心不被发现就行,被发现被抓住是自己活该)在他们看来就像是坚持神创论的人听说进化论一样。
家长允许孩子在外晚归,但另一方面,家长清楚孩子在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他们甚至也和对方家长相熟。
即便孩子在同学生日聚会上吸食了一些大麻,在一些家长看来也是允许的。
看起来这就是西方人的自由,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确实很容易感到“自由”。但要注意的是,自由是有边界的。西方人所说的“自由”的边界或许更远,但不是没有,而且守卫森严,一旦越了界,即便是学生也不见得能不被追究责任。而一些自认为不自由的人,往往是总是踩自由红线的人,而且还希望自由是无边无界的。
在国家层面来说,例如所谓的言论自由。有人鼓吹说西方人的言论自由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但事实上,尽管宪法和政府允许美国公民在推特和脸书上畅所欲言,但另一方面,他们有足够强大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来观察,来确保畅所欲言的人不会来颠覆自己,或者准确地找出潜在的颠覆者。
或许相比起来,德国/西方社会的社会氛围确实比中国更加自由开放。他们的年轻人被允许做更多的事情,不过他们比我们更有不越过自由边界的意识,原因我想在于我们被允许做的事情比他们少。
这样自由的社会,人们学习工作时间短,休闲娱乐时间长。他们不一定守时严谨,经常散漫随意。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会氛围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他们进入社会后,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能在更短的工作时间里有更多的产出,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是因为祖辈辛勤工作留下来的丰厚遗产,使他们很容易就能达到高效生产的水平?抑或是,现有的发达的技术和制度,要求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中成长和学习,进而投入工作?两个解释并不相同:前者指他们更多依赖“吃老本”,后者指经济基础要求他们成为这样的人。由此进一步引出的问题是,这样的社会氛围来培养年轻人,对于经济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
让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的不仅是德国的社会氛围对于年轻人的宽松自由,还要了解到德国的学制:德国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学校的类型在儿童10岁左右时已经开始有区分。10岁时,德国儿童完成小学教育,并以成绩为主要依据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文理中学、技术中学和初级中学。与中国在年轻人15、16岁时完成义务教育进入高中或职中不同,德国人比中国人早5年区分所接受的教育。文理中学的学制是8年,技术中学和初级中学的学制是6年,文理中学毕业生通常能继续就读大学;技术中学毕业生一般继续就读技术大学,少数能就读大学;初级中学毕业生一般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少数能就读技术大学,极少数能就读大学。
一般认为,儿童10岁时,尚不会有太过于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小学学习中,很少有小学生会像高中生一样对于高考分数线等各项数据如此敏感。竞争意识不强烈,在如此小的年龄就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今后12年将接受的教育,而且文理中学还分有理工类的、语言类的等,因此儿童自小要学会的是选择,自小要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当然家长的因素和投入也很重要,不过德国的小学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距不大,儿童在中学接受何种教育,不在于就读什么小学,而在于儿童自身的选择、家长的引导和投入,还有一个,是儿童的天赋。
这些因素使得德国的社会具有流动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级间具有更多的流动性。我们可以假定考入文理中学意味着大概率将接受大学教育,考入技术中学大概率将接受职校教育,考入初级中学大概率将比同龄人更早出来工作——而这些,在儿童10岁时基本上就决定了。
所以作为顺德一中的交流学校的卡塔琳娜文理中学,能在这里读书的学生都基本上能就读大学,获得本科学历,德国人人生轨迹的分野第一次在10岁,第二次则在17/18岁。而我们所认识的德国partners,他们正处于两次人生轨迹分野之间,而第二次神皇弃少,则是考入大学。
德国的大学生水平相差不会太大,当然企业会更青睐于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德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和德国企业招聘标准一样,成绩和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指标,这一点也体现在文理中学学生的日常学习上。考入文理中学,意味着他们已经比同龄人跑的更远,他们无需担心被赶超。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发展兴趣,适应心仪大学、职业、企业的标准,或许这样更能做到人尽其用吧。
中学类型的不同,意味着学习内容的不同,有的人学习如何做最简单的工作,有的人学习技术和操作机械,有的人学习如何去研究、如何去管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体制。(曾听闻有人说,在西方,低等的学校教人如何适应社会,中等的学校教人如何在社会立足、改变命运,高等的学校教人如何改造社会、管理社会)。自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文理中学的学生大概率能进入水平相近大学,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激烈的升学压力,也不需要像同龄人一样面临着中学毕业后是继续读中专还是出来工作的选择和就业压力。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德国中学生——一般是指文理中学的学生——为什么活的比我们更轻松。
技术中学要求学生更严谨,而文理中学要求学生更具创造力,这是学校类型的不同。大学、技术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也是固定的。同一所小学毕业的同学,考入初级中学的在17岁谋得奥迪总部博物馆售票人员的岗位,6年后,仍然是售票人员的他会发现,他那考入技术中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谋得了在奥迪总部的汽车修理员的岗位,月薪是自己的两倍,而考入文理中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谋得奥迪总部一个生产车间的工程师岗位,月薪抵得上自己半年的年薪。
最后做一个总结,德国中学教育是分类型、分层级的,不同类型和层级对于学生要求不同,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理中学的学生和初级中学的学生一样自由散漫(前者重在理解创造,后者常常逃课厌学),而技术中学的学生比我们更努力更勤奋地攻读书本知识。这样的分野,在中国是在高考后,而在德国,早在儿童10岁时已经完成。
如此分类型分层级的目的是对未来的劳动力尽早分别培养,使之能在中学6~8年的教育中适应这个社会的分工。
感想片段节选:(汪原绮)
与导游、司机告别后,我们到达德国小镇——因戈尔施塔特。即使细雨霏霏,搭档和他们的父母也早早在学校等待。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份小礼物,(我搭档拿着她认为是最好吃的面包)举着一张纸。写着我们与他们自己的名字,还细心认真地画了精美的图案,方便我们寻找。我们感慨万分,也感动不已。我的搭档Clara家离学校很近,也很大。她很认真的介绍她的家与家庭成员。她们也对我送出的礼物感到很感动。为了照顾我,午饭煮了米饭和红色的粘稠的汤:有小南瓜、胡萝卜、闻起来味道一般,但浇在饭里奥斯特塔格,与芝士一起吃,那醇厚浓郁的味道在嘴里久久不能消散。下午,她与朋友约好,带我一起去美食节。在那里我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与导游说的一样,这儿的甜品真的很甜。但也真的香甜浓郁、软糯细腻、可口美味。而且他弟弟也做得一手好菜,会做果酱,还会做滑翔翼。
第二天,我们来到丛林探险之地,是一个游戏。先是坐着椅子,沿着滑索飞跃高大的树林。接着是类似攀岩的游戏。在高大的树木间有一个个平台,绳子、滑索连接,当然,想过去很困难,很费体力。尤其是午饭没吃的我还饿着肚子。为了安全套索工作也很繁琐复杂。爬网是最难的。在网上,我费出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在网上不停挣扎。最终我改变策略,先往下退几步,然后再慢慢的跨到平台旁,最后再爬上平台。也有很困难的挑战:两条绳子绑住木板——供人过去的桥在中途翻了一百八十度,还有两块木板相隔甚远的。虽然最后全部通关。但最后我精疲力尽,手上伤痕累累(因为穿着长袖长裤)。最后的关卡——飞越湖泊坐着滑索横穿湖泊,清爽的风迎面吹来。夕阳西下,湖静谧美好。这个关卡是最简单的。身心疲惫的我终于放松。这就是先苦后甜。
星期二,学校带我们参观纽伦堡后归来。正好碰上了音乐会。学校的音乐会虽然场地小,人也不是很多(学校的人本就很少),但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与我们学校的音乐会不同。每个人都很安静,静心聆听音乐,但我们学校的人都不顾歌手,大声喧哗。更让我敬佩的是,每个选手都很自信,即使真的忘词了,就站在台上微笑,从容不迫。其他队员、台下观众毫无责备起哄。或许这就是中国与西方的教学观念不同,所培养的学生也截然不同。在中国,能上台的人都可能是被逼无奈,并不情愿。很少有人能大大方方,个个都是紧张拘束。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翌日我们很早到了学校,因为今天要体验他们的课程。听Clara的介绍,课程种类繁多齐全,且与中国截然不同。
在中国,我们的社团活动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多才多艺,培养全素质人才,而这不同。或许是因为考试结束,他们才会进行这些课程。但与中国的社团活动也大相径庭。他们有玩游戏卡牌(就是中国的狼人杀,可他们全程德语,我也听不懂)有烹饪课、中文课、绑辫子等等。可在中国,考完试呆在学校,要不就是终日自习,或者看电影、讲试卷题,开各种各样的集会,强调这次考试成绩的结果,强调假期我们要怎样好好学习,绝对不允许欠作业。但德国假期没有作业,只有社会实践。或许这就是中国的人才到社会上却很难生存的原因,我们只会死读书。
参观当地的著名科技大学,我不得不承认,中国确实不如它。即使中国类似的展品比德国好玩,但大家注重的只是好玩,而不是它的价值,不是他们的可取之处。齐全的仪器设施,精密的计算,他们很注重创新和动手能力。他们认真投入,制作严谨细致、规范有序。他们制作完成后,改零件可以使用很多年。他们尽力做到高质量,减少材料的浪费。这与中国追求效率截然不同。而且如今,中国欠缺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他们的结业典礼也截然不同。中国只是强调成绩,着重于与其他高校成绩的比较,注重于假期作业与学习。而在这,我见到了别开生面的结业典礼。每个班级拿出自己做的食物,以低价售卖。记得有一家卖饮料的,1.5欧去买,会给你一张纸,喝完将瓶子还他,会退你1欧。可见他们的环保意识非常强。当然,这里的蛋糕与点心也很好吃。都是他们亲手做的。很划算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我不知道怎么上的台。但反应过来时,自己已经站在台上。我拼命回想排练时舒缓的心情,以深情演唱。尽力去带动现场的气氛。等我下台。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手、腿都在发抖。我看见老师留下感动的眼泪。因为这应该是这些天来最成功的一次表演。之前我们还担心搭档是否会愿意上台。但最后,我们释然了。整场气氛都很活跃。大家都玩得很尽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外国人面前表演。这一次不枉来。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仿佛一闭眼,我就回到了家。真的很不舍,就跟离开家时一样。但,也不一样。因为今后可能不会再有机会,我们这些人能一起再去到欧洲,再去到以前的地方走一遭。而且,我也学到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确有很大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也有很大差距。无论是教育还是日常生活。他们不开空调,每家每户甚至可以不装空调,因为环境保护税很高;自来水可以直接喝;最高的房屋不允许超过当地最高的教堂;农田划分整齐,机械程度高;完全不用害怕是否有小偷、人贩子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原因。他们会在学校吃完餐后自觉整理,会有明确的分工,会自觉承担起责任(我搭档便自觉承担在晚会上出问题的责任,而且出的很细致,PPT也做得很精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敢于展现自己。而这些都是他们打小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也更需要奋起直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这次游学才不枉来。
这次游学,我也学到不少。在欧洲的这半个月,是我笫一次独立生活。衣食住行我都得自力更生,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独立的快乐。我们必须学会自理,哪怕是硬着头皮上。而面对语言不通,处在异国他乡的诸多挑战,我们愈战愈勇。鼓起勇气大胆询问交流,积极适应。这次游学,丰富了我的阅历,提高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锻炼了我的胆量,教会了我许多应对困难的措施。我不能一昧地躲在别人身后,而应该大胆地站出来,直面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认识了许多知心的朋友、老师,体会到了德国的温情与友好。
感谢学校,让我们拥有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感谢两位老师,无私的帮助我们。感谢导游哥哥和司机,一连七天不辞辛苦的为我们讲解,与我们一起奔波。感谢我的同行好友,一路上给予我鼓励和帮助。感谢因戈尔施塔特的学校,认真细致地为我们筹划。感谢我的搭档Clara与她的家庭,热情大方地招待我,细心体贴地照顾我。更感谢这次游学,它让我们有机会在心灵上相遇、相识、相知。
这次游学,我受益匪浅。这次经历,我终身难忘!
上一篇:2017中国最好大学食堂排行榜公布,最省钱的是这个学校......-高考直播 下一篇:活色生香下载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