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1终南论道与道文化形成唐代的廉政思想(一)-大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终南论道与道文化形成唐代的廉政思想(一)
光彩集团徐近皓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专家委员会负责人徐群贵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上没有“政教合一”的统一王朝,只有大唐盛世把道教明确为国教,依靠道文化打造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道文化从老子李耳到庄子,形成“黄老之学”,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廉政。大唐盛世的繁荣富强,更是与大力倡导廉洁政治息息相关的,是唐高祖、唐太宗依据道文化治理国家的大功告成,铸就了“贞观之治”的历史辉煌。
一,宗圣宫确立了道文化对于大唐盛世的非凡影响力
李唐王朝的“认祖归宗”是兴旺发达的起点,唐王朝的皇帝宗室认道文化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这就是“终南隐士”在关键时刻的正义感,让唐高祖看到了“楼观论道”的重要性,对于终南山的人杰地灵倍加信服。关于终南山,它是陕西境内的一段秦岭山脉,主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终南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又被成为太乙山,中南山。现在的中南山,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山体郁郁葱葱,风景优美,是国家级旅游景点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道文化的发祥地,“终南隐士”自古以来都是“世外高人”进入国家政治舞台,决定国家大事的“最佳走捷径”根据地,原因是终南山的风水直接通向宫廷龙脉。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台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现在的(西)安万(四川万县)公路仍循此线。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途经蓝关时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进入唐代,因唐朝皇帝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使得大唐盛世的武德年号(公元618—26年)初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也就是老子讲解《道德经》的圣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楼观台建筑群。说经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相望。山门前,有石阶盘道平壤怪兽,蜿蜒而至台顶。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瞓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祛病延年。
说经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炼丹所用。台的东南方有一个“仰天池”,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台的西边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训弟子徐甲之处。传说老子西游途中将一具白骨点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达函谷关后,老子将七香草点化成美女考验他,徐甲经不住诱惑,刚要有所动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现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为其求情,老子方又点化白骨为徐甲,并用拐杖怒触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饮用。台的东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为椭圆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毕沅书“老子墓”碑石。
说经台南三百米处为宗圣宫遗址,临观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9株历经千年仍然蓊郁青翠、苍劲挺拔的古柏。当地群众尊称为“楼观九老”。其中有一棵树传为老子当年系牛所用,被称为“系牛柏”。树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头。西南隅有三棵树,树上结瘿酷似三只昂首展翅、活灵活现的苍鹰,人们被之为“三鹰柏”。宗圣宫是陕西省西安市道文化展示区楼观台的风景名胜区的第一区,就在西安市环山路的对面,占地面积约112亩。宗圣宫原为周代星象学家尹喜观星望气之地,由于老子李耳曾经在此讲述《道德经》,而在我国思想发展史、道文化发展史及道教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宗圣宫,迄今已有约2600年的历史,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圣宫曾几经兴衰,唐初为第一次辉煌,元朝为第二次辉煌。元中统四年(1263)《重建宗圣宫记碑》载:原系春秋函谷关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讲学而闻名,南北朝时创建道观。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继扩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宗圣宫、玄门、列祖殿、紫云衍庆楼、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等。“初入山门气象幽,春风先到紫云楼,雪消碧瓦六花尽,烟绕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诗句)。“瑶花琪树间霓旌,十二珠楼接五城”(元萨都刺诗句),现均已毁。明清以后,受地震、山洪暴发、战争影响,逐渐萧条,“文革”中再遭浩劫,成为废墟一片。2000年9月依照碑石所载元代宗圣宫全貌图再次重修,重修后的宗圣宫占地面积约112亩。
有一种批评意见说楼观台景区大部分已经被曲江集团2012年前后开发为商业区,豪华奢靡,已经少了道家融入自然的初衷,在景区的旁边,宗圣宫遗址还让我们能够想象昔日道家修行生息的场景。周昭王二十三年(一说二十五年),老子入秦,于楼观著《道德》2篇,传道授法,尹喜行其旨。(据楼观今存碑石记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建陵庙于尹喜结楼地之南西汉以后楼观规模逐渐形成,道士日众,庙户不绝,故史称楼观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据《混元圣迹》)。元康年间,有“魏元帝咸熙初(264~265),道士梁湛事郑法师于楼观。”(《楼观先师传碑》)记载,这是楼观一词始见于载籍。大唐武德年间,唐高祖追老子为其远祖,修葺楼观,赐地10余顷。武德三年(620),高祖至楼观礼谒老子,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补扩建之用;七年(624)高祖2次至楼观,有赏赐;九年(626)二月扩建楼观,诏立《大唐宗圣观记》碑。扩建历时7载,楼观规模空前宏大。宗圣观建筑群,相当于今说经台规模10余倍。自此,道教活动中心,从说经台北移至宗圣观内。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以夜梦老子真容为由,于说经台东兴建,并躬行祭祀;传说汉武帝建望仙宫于观北,并增置道员。战国秦汉间楼观多住隐逸和方土,会灵观,立《老君显见碑》、《灵应颂碑》。宗圣宫西南的延生观,是唐睿宗第九女玉真公主出宫修道的别馆,宗圣宫北的玉华观,亦为公主修持之所;其后宋太宗、徽宗及元明清多有修缮。
民国元年(1911),楼观台仅存宗圣宫的三清殿、说经台、老君殿、山门墩台、70余通碑石、10余棵古柏及两棵银杏树,其余仅留残迹。民国15年(1926),雷明物监院率道众躬耕节俭,募化积资,重修说经台大殿、山门,补修两庑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等处。但宗圣宫破坏太大,道观无力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楼观台建筑受到保护,道士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1952年土改,根据国家颁布的宗教政策,为住观道士140余人留田产360余亩。1954年楼观台林业站成立,管理楼观台橡树林;其时庞法山、庞起禅、侯崇祥3任监院,带领道士栽植苹果树80余亩,核桃树30余亩。1956年8月6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台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毁于文革运动的“破四旧”打砸抢行为,2000年开始恢复性开发,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道文化中心,气势恢宏,人才荟萃。
二,唐太宗依靠道文化推行廉政,创建大唐盛世的廉政思想
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的盛世王朝,同时唐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尊老奉道的“道文化”繁荣昌盛王朝。唐朝帝王对老子尊称有加,自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确定了道教为国教,并诏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唐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尊道抑制其它教派的发展。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老子,他说过“老子为帝室先系”,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第三代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对老子最为崇拜的,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学《老子》。他曾亲临鹿邑县太清官拜谒老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为“先天太皇”,并下诏书改鹿邑县为真源县,寓意鹿邑为真理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并不逊色,于载初元年下诏改真源县为仙源县,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以表明武氏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的至尊地位。
太平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唐明皇李隆基作为中兴皇帝,高度重视道文化的思想文化统治地位。李隆基就是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石乃文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释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老子庙,并命各地铸老子像。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在其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泗洪风情,他写道:“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唐玄宗把《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并注释推广《道德经》,以提高治国水平。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刻体会到吏治廉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在用人方面是非常注意的,他说:人君必须至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他希望手下的人都做到清明廉洁,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皇帝带头之外,没有一套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来保证是不行的。从贞观初年起,唐太宗就“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祜的建议,将殿中侍御史由4人增至6人。监察御史由8人增至1O人。因此御史台在“贞观之治”期间,比较出色地履行了“弹纠不法”的主要职责。
唐太宗嫌这样还不够,他觉得皇帝决定的事情也不一定正确,因而提出了纳谏的主张,鼓励手下人敢于犯颜直谏,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就应当讲出来血蟒传说。当然,作为封建统治者,这样做是很难的。魏征是百官中第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常常由于据理力争,引起唐太宗的恼怒,甚至差一点被杀头。尽管如此,魏征还是进谏不已,纠正了唐太宗趋于腐败的许多过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依魏征遗言,“以布车载柩而葬”。太宗登长安禁苑西楼“望哭尽哀”·“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他思念魏征不已,乃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由于唐太宗比较虚心纳谏,并重视发挥监察官的作用,因此当时监察官不畏强权,奋起肃贪,弹奸成风。贞观初年,高季辅为监察御史,“多行弹纠,不避权要”。权万纪任治书侍御史时,以公事奏劾魏征、文彦博,太宗认为不避豪贵,“甚礼之”。又曾弹劾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琏选内外官不公平,太宗认为权万纪“不阿贵近”,再次给予重赏。
大唐盛世的大唐西市就是物欲横流的地方,清正廉洁的官员面对灯红酒绿怎么样秉公执法,对于唐王朝的政治考验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防止腐败,唐太宗在中国谏诤史上第一个明确创立了谏官监督决策的制度。魏征生前,太宗曾问他:“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若君主“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由于魏征愿为良臣,不为忠臣,故敢于对朝廷得失直言不讳。太宗对宰相说:“天下万机,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今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唐太宗曾经规定:“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千明勋,皆令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又“诏每宰相入内平章大计,必使谏官随入,与闻政事”。这就是说,凡遇大臣议政,和朝廷进行决策,谏官有权与闻政事,并可以当场对政策的得失发表意见。这不但对于谏官履行职责有利,更可以避免朝廷在决策上的失误。因此唐太宗的这一规定,在秦汉以来谏诤制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太宗对自己规定:凡“有上书益于政事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正由于太宗遵行此规,“故外事必闻,刑戳几措,礼义大行”。他还经常对臣下说,隋朝群臣“唯取决收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还说:“朕常恐喜怒妄行赏罚,故欲公等极谏左启华。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以己之所欲,恶人违之。苟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道文化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皇帝和官员无所作为,而是要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常说古人警示教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被魏征等等官员活学活用了,唐太宗自己也从此以后强调要轻徭薄赋。唐太宗甚至关心起老百姓的婚配问题,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以上者没有配偶的,由州县政府以礼为他们聘娶;因家庭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婚配者,乡里的富人以及亲戚共同出资操办。”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如此叙述了他治国的深切体会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还在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这些都说明,唐朝的清明盛世,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关系很大。无为而治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廉政,唐代的繁荣更是与大力倡导廉洁政治息息相关。在道教精神的推动下,唐朝政府通过对官吏的诠选、课考、监察和恩惠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阶层范围,使统治集团成员基本保持廉洁奉公,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保障了大唐政权的长治久安,时至今日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三,道文化教育人们认识到贪污受贿的根源是祸起贪心应以平淡自然心行善积德
以身试法的贪官污吏,是要钱不要命,要钱不要脸的东西。道文化倡导人们“修身养性、性命双修”,戒除贪欲,这种修行的根本优势,就是不回避尖锐的疑难杂症问题,不是说让人怕生死,而是直面生死,洞穿这样一个真相。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很隐蔽的一个话题,都不愿意谈死的问题,可是谁能逃脱呢?死是一个最平淡、最自然的现象。张天师当年就说过,男妇大小攒银钱,哪知银钱祸根源。行商护财废性命,作贾提防人暗算。昼夜不眠用工夫,二六时中打算盘。一点灵机全失尽,腹内精神都用完。外富内穷失涵养,空来人间走一番。道德阴功善为宝,得此四者是富汉。亲戚朋友不能借,独行千里无人算。道高自有龙伏虎,德重感动鬼神欢,自古阴功能延寿,善不求人天自怜。这就是说,贪得无厌的人,必然的是自己给自己挖陷阱,死有余辜,死路一条。追根溯源,这就是首先迷了心性,不知道人生幸福的关键是和谐共生,并不是自私自利。这方面,最敏感的就是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问题。在这里,贫富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富有、内在的贫穷,这种富有,富的只剩下钱了,精神极度的空虚,甚至于是绝望的。还有一种,是内在的富有,对于外物看的很淡、很随缘。这两者熟重熟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世界是多元的,有的人追逐物质的富有,有的人更看重精神的富有。祖师说外在的这些东西守不住的,我们看影视片、小说,有多少人是因为财宝丧了性命,贪财,以至于不顾一切,践踏一切,最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什么能捉一些小动物,钓鱼的时候要用鱼饵,捕一些鸟雀的时候,像鲁迅先生文章里所写得那样,一个筛子,支一根棍,也是用食物作为引诱。当它被食物,被这些外在的财富障迷了心性的时候是忘乎所以的,人利用了这个弱点,就把鱼,把鸟雀,把一些兽类捕捉到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天爷也在上面看我们,我们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给自己挖陷阱,自己往坑里跳,往陷阱里面钻,自己给自己弄一个绳子捆着自己。我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也可以反省一下,多少人是死在了这个事情上懒帝轻狂。影视剧里面如果少了这个,没法编了,那就没有故事了,没有情节了,一切太平了,都是起源于贪心,埋下一个祸根,故事才有了演绎,有了起伏,有了矛盾。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十分简单易行,就是本着一个平淡自然的心,就行了。
第二点,贪图物质享受的动物欲望,肯定是陷入恶性循环,贪官污吏的罪恶人生就是一条不归路。道文化告诉人们,勤劳致富,就和修行一样的是昼夜不眠用工夫,二六时中打算盘。倘若不知道利国利民,一味地钻进钱眼里面去,即便没丧失性命,把精神都耗在里面了,整天算、整天守,就像卡夫卡的地洞,小老鼠或者不知道是一个什么动物,分不清他是人是兽,晚上不能睡觉,说万一夜间外面来一个巨兽把洞被踩塌了,我的储存的东西不就暴露了吗?睡不安宁,得把它们收回来,忙忙碌碌,在洞里面钻,也不知道他的地盘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储存室。好不容易收拢到一起了,这躺下来了,又一想不行不行,食物都储存在一起,这要一丢,就一点都没有了,还是散开好一点,散开有巨兽来了偷掉一点,我这还有。又忙忙碌碌,赶快分开来。分开来晚上又睡不着,一细想,不妥不妥,我听不见,太远了,万一发生个什么动静,就算现在有巨兽正在偷我也不知道啊,离我近一点,它有个声响。好,又忙忙碌碌的。搬过来搬过去,整天只看见一个小老鼠或者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小动物在下面跑,昼夜在忙,把这些东西聚起来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的迷茫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每天做的又何尝不是如此?牵挂这个,操心那个,放不下,舍不得,一会担忧东,一会担忧西。老妈妈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卖鞋,天晴了,操心这卖伞的咋办,大儿子咋办?终于下雨了,又操心二儿子,这二儿子卖鞋咋办?其实任何事情有阴就有阳,有好就有坏,我们本着一个平淡自然的心就行了,祖师爷不是让我们去否定这些,物质的东西没有好和坏,没有对和错,取决于人心怎么去运用它。把握好这个度的时候,我们不至于昏迷,不至于陷到里面,不至于丧失性命,不至于损耗精神的时候,这个东西有就有,无就无,多就多,少就少,自然方便,不勉强。老天爷不会把你饿死的,因为你的道在那儿放着,把道给没了,精神损耗了,就担忧了。今天有,明天就没了,得攒,得守。整天是提心吊胆的,没有安全感,没有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没有对天地良心的一种信任。
第三点,就是人类在苍茫的宇宙之间又不过是浮尘聚沫,贪官污吏们忘了宇宙之大,自以为是钱财决定一切。其实当你信任一个公道的时候是很坦然的,也是很富有的,感觉天地就在胸中,无可畏惧,无可贪恋,甚至觉得贪反而很小、很傻,有山川河脉,有日月星辰,还贪那么一点点小东西干什么呢?就像庄子所说的蜗牛的脑袋上两个犄角在争地盘,打来打去,就算是大获全胜了,又能怎样?争到的所有疆土只不过是蜗牛犄角那么大,你忽略了蜗牛之外的更广袤的一个宇宙。我们来来回回争的,就算都给了你,又能怎样,你能活得很长久吗?一个国王难道他就不担忧吗?秦始皇还是要举全国之力来寻仙访道,所以物质的东西很短暂,随缘就可以。就像张天师所说的,把世间所有的财宝都给我,都比不上我身上的一根毫毛,要贵自己、爱自己、珍惜自己,而我身上的骨骼、毛发、血液加起来,在苍茫的宇宙之间又不过是浮尘聚沫。那大道再跟这些财物相比,这些财物又算得了什么呢?不值一提的。还纠结什么呢?还苦恼什么呢?还操心多和少干嘛呢?太渺小。当我们认识了“道”之后,一些曾经留恋执着的东西,我们甚至于会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很陌生,很好笑,陷进去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由于陷得太深,自己不察觉了。当你醒悟的时候,像鸵鸟的脑袋从沙子里拔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广袤的天地,你有时候会觉得世人很可怜,你身边的朋友很可怜,可是他们犹如曾经的你一样执迷,甚至于会认为你有问题。但是你觉得他们有问题,世界观不同,境界不同。蝼蚁看到了一个世界,大象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格局不一样,物质上的贪婪倒也罢,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耗散。像那个小老鼠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小动物,昼夜不能安稳,来来回回地奔跑,只是空忙。但是对于它而言,每件事情都很紧要,都很重要,都很实际。人生活在世界上会有什么区别呢?有一种富是真正的富,就是道德和阴骘,这两样东西,永远不怕别人把它拿了,生怕别人不拿走,拿的越多越好,赶紧大家都来学追捕二王,学道德,积阴骘,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人类家园就越来越美好了。当人人都像天人一样安然自在,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活在这样一个宇宙空间的时候,那岂不是人间仙境,那岂不是美好。何苦于越陷越深了,在物质中越来越迷茫呢?
第四点,人的一辈子归宿往哪儿去?问心无愧是根本。我们会发现,当物质越泛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越多的时候,我们越困顿,越孤独。这种孤独有时候甚至于是一种绝望,就是看不到整个人类的方向,不知道它会走向哪儿,能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灾难,越来越多的让人心感到寒冷的东西。而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中的一分子,跟这样的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着,甚至于也是一个推波助澜者,自己也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冷酷,越来越无情,人味没了。人情厚道淳朴丧失了,真的有时候不如动物。动物的天性里面虽然它执着、贪婪,但是有一些东西义气、善良,那种信任、诚实还在,可是人身上,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这是我们应该感到悲哀的,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我们富有吗?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穷困,这种贫穷让我们自己都发慌,倘若是一个道德充足的社会,物质哪怕很简单,但是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人和天地是通着的,你会感到快乐,那是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本来带有的快乐。你作为一个人在天地之间,像鸟儿一样飞翔的快乐。可是这个东西一年之中有多少?一生之中有多少?我们把方向给搞错了,不是说物质有什么好和不好。它没有什么好和不好,是我们的心自己沉迷进去了,丧失本真了,陷进去了。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搞坏了,搞丢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着急学涵养、积阴骘、学道德,倘若人生真有这一世倒也罢了,可是问题是你死了以后还有来世,你也得打算打算,之后你又该去哪儿?无穷无尽的轮回之后你到底是人,还是早已丧失了人身?这个问题很严肃,是生命最本真的问题,你得考虑考虑,除了我是谁之外还要考虑我往哪儿去。“道文化”启迪你认识明白:修行不是说怕生死,恰恰是直面生死,洞穿这样一个真相。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很隐蔽的一个话题,都不愿意谈死的问题,可是谁能逃脱呢?死是一个最平淡、最自然的现象。谁去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公开去讨论过,开个课程,大学里面讲一讲,没人敢讲。一个不能直面死亡的一个文化,它是少一个东西,对于生命本真的追问。可是这些古往今来的圣贤经典哪一个不包含这个内容呢?可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沟通太少,亲人之间都很少。大部分只是闲下来的时候或者某一件事情触动,自己偶然想一想。可是我们的智慧不足,穿透不了,想不明白,问题就搁置了,想得多了,别人说这个人孤僻了。所以我们通过《除欲究本》,董真人好像一个引领者替我们思考,把身边的事,内心想的话,总结的东西聊一聊,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聆听者,听董真人怎么讲,怎么想。我们用这样的言语来借鉴、督促、反省、改正我们自己,到底什么是富,什么是穷。
第五点,人生如棋静静心,可以看最繁华时最悲凉的一个一个达官贵人那种泡泡都散了,难道说有一个人不会如泡沫散去吗?我们留在这个世界上留什么最重要?就是阴骘或者说“阴德”,这个东西是真正的种子,无论以后想“修行得道”也好,还是我就是想快乐逍遥在人间得一场富贵也好,它都是种子,是真正你的仓库,银行里的那个东西。阳间认,阴间不认,此生认,下一世一个子都带不走,你攒得再多,咽气之后都不再属于你了。你不能说我到下一世,这个银行帐户还在,还不认你了,你不知道是谁家的小孩。唯独阴骘之“阴德”,老天爷给你存着,那是真真正正自己的财富,你吃的、喝的、穿的、走的路,所用的都是自己攒的,不是银行里攒的,是自己的德性里攒的,这个德性就是阴骘,它才是真正的银行,属于你生命本真的银行,多积阴德。阴德和阳德分开的,阳德是大喇叭宣喊着,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做了好事,亮堂堂的,大家看见了,表扬了,夸赞了,奖赏了,当时就得到回报了。阴骘是大众看不见的,悄悄地做事,不求人知,整个社会不知道这个事谁做的,那才是真的攒下来的阴德,是真真正正放到银行里的,阳德是福报当下就用了,攒不住,没法存。只有这个能存,你把这个存好,你还用半夜打算盘吗?还用提防着这个钱别人偷走、拿走、抢走吗?他拿走也不是他的,你命里带的东西,你就是不想要也有人给你送上门来,那是你积的。永远不用去过度地去求,自有神明暗中给你送。就像李白一样,千金散尽复还来。或者像丹阳祖师一样,出家乞化供养都比别人多,因为是宿世以来积攒的,他命里有。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留什么,这是我自己思考过的,翻来覆去地想,只有留阴骘是最实在的、最真切的,没有任何虚妄的。别的东西,泡沫济缘算命,看着那么多。口一吹,嘣嘣嘣,一个一个泡泡都散了。手指一戳,嘣嘣嘣破了。想捏,一碰,碎了。阳光一照乔哈特,蒸发了,都留不住。所以,全世界的长寿之乡都是善良的人聚集在一起,从来没有让杀人狂获得长命百岁的果报。德行天下,一个人的道德高尚是最好的存款,是最重要的寿比南山基因。
过去流行全中国的一首歌叫做《革命者永远是年轻》,今天道文化启发你心明眼亮的永远不要忘记“有德之人永远年轻”,祝福你的心地善良,永远青春焕发!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专家委员会负责人徐群贵教授
2017年6月27日

您的打赏是一种修行得道!更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谢谢
上一篇:龙门镖局爱奇艺 下一篇:2.26括拉拉档案男生-嘀嘀叭叭早上好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